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博客、微博、BBS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信息的内容和流通形式。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草根性”、“匿名性”等特点,赋予公民一个“麦克风”,真正的实现了“公民记者”。其次,网络媒体中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从被动接收逐渐变为主动接受。再次,相较专业新闻机构,“公民记者”不具有专业的信息加工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网络虚拟ID的影响下,信息的流通充满了主观性和感性,网络舆情况与现实偏差较大,这在中国乳品行业反映尤为明显。乳品安全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三鹿毒奶粉事件“以来,乳品安全问题就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影响已经延伸到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因此,中国政府为了规范了乳业市场格局和监管体系,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相关规定,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数据显示,2008年后的中国乳品质量获得提升1。然而,网络中丑闻不断。从2009年的“蒙牛MOP事件”到2013年“香港奶粉限购事件”,乳业形象趋于负面。为何质量提升和市场规范的同时,中国乳业在网络中的舆情却是一片狼藉?这是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蒙牛乳业”为研究客体,抽样分析2006年-2012年7年间“新浪网”中蒙牛的相关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对中国乳业企业代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客观企业形象、网络媒体中的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舆情差异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