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效应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红外光谱产生于分子振动对光的吸收,主要由分子振动的基态向高能态跃迁产生。近红外光谱不仅携带了结构、官能团等分子本身的特征信息,还包含了诸如氢键等分子内和分子间作用力的信息。然而,这些作用力本身容易受到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分子内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进而影响分子的振动模式。因此,近红外光谱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这使得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针对近红外光谱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特点,本论文对近红外光谱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基于光谱的温度效应建立了一种新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为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建立了基于温度效应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水、甲醇、乙醇、正己烷等常用溶剂及其与乙二胺混合物的近红外光谱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近红外光谱与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quantitative spectra-temperature relationship,QSTR)模型。结果表明,利用QSTR模型可以通过近红外光谱预测溶液的温度。此外,利用纯溶剂的QSTR模型预测溶液的温度时,不同浓度溶液的预测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溶质的浓度有关,利用预测温度与实际测定温度线性回归的截距可以建立溶质浓度的定量工作曲线。   2.对基于温度效应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并将其应用于白酒样品中酒精度的测定。考察了在31~40℃范围内水和体积浓度为1%~99%的乙醇水溶液的QSTR模型,并利用水的QSTR模型预测乙醇水溶液的温度,根据不同浓度溶液预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分别建立了三个浓度范围内(1%~5%、20%~70%、95%~99%,v/v)乙醇浓度的定量工作曲线。结果表明,基于温度效应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在所研究的温度和浓度范围内仍然适用,且模型建立后,只使用两个温度下的光谱即可进行定量分析。此外,为了提高工作曲线的预测能力,还将线性工作曲线和非线性工作曲线进行了比较,并用于配制的乙醇水溶液和白酒样品的分析。   3.考察基于温度效应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有机体系的可行性。选取正己烷和乙酸苄酯为研究对象,通过PLS回归方法分别建立正己烷和乙酸苄酯-正己烷溶液的QSTR模型。结果表明,QSTR模型适用于正己烷及乙酸苄酯-正己烷溶液,可以利用QSTR模型通过近红外光谱预测溶液的温度。此外,当乙酸苄酯的体积浓度为1%~5%时,可以利用正己烷的QsTR模型预测乙酸苄酯-正己烷溶液的温度,并可以根据预测温度与实际测定温度线性回归的截距建立乙酸苄酯浓度的定量工作曲线。然而,当乙酸苄酯的体积浓度为0.1%~0.8%和10%~70%时,该方法不适用。
其他文献
布洛芬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甾类抗炎镇痛药物。为了提高布洛芬的生物利用度,减小其使用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可采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布洛芬的缓释载体并研究其载药性能和释药性能
芳香多羧酸以其丰富的配位模式,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构筑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多核及高维体系。因此,如何组装金属和芳香多羧酸配体,以形成具有一定性质的功能配合物,成为了目前许
传统化疗药物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缺乏特异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如何减少非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增强疗效、减轻毒副作用,已成为临床抗癌药物应用的一个热门课题。
本文以联苯二酚和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联苯与芳香酯型液晶环氧树脂4”-环氧丙氧基苯甲酸4-环氧丙氧基联苯-4’-酯(EBPEPC)。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T-IR)、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