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改变,我国出现外汇占款增速持续性放缓、金融脱媒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方式和金融中介形成冲击、市场流动性出现结构性失衡、“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此形势和背景下,2013年以来我国央行相继推出常备借贷便利(slf)、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降准政策和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产生的时间不长,相关研究较少,对其进行研究,对理解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在特征,把握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转变趋势,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和定向降准政策为研究对象,从产生的背景、作用机理、实施效果和不足之处等方面对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综合分析,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的月度增量值及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量值、1年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加权平均利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能否引起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来说明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有效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市场利率下降,提高信贷的可得性;各项工具中抵押补充贷款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最大,常备借贷便利对利率的影响最大,且常备借贷便利对利率影响既迅速又强烈,符合央行试图将常备借贷便利打造成“利率走廊”模式下的操作工具的意图;通过方差分解可以发现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要大于对利率的作用,说明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传导渠道有待加强。最后,本文依据理论和实证双重分析下得到的结论,针对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提出央行需加强预期管理,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和拓展抵(质)押品的种类和数量,逐步转变调控方式构建“利率走廊”模式等建议,期待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