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下,由过去的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心智发展,由过去的关注教导到关注学导,这一转变要求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行为进行重塑与提升。自教学活动存在之始,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课堂管理行为早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课堂管理行为这一研究领域来说,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总体走向看,主要是朝着民主而灵活的方向前进,呈现出由刚性向柔性的转变。本研究是在对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反思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其相关理论,力求构建并完善现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理论与模式。本文采用实证型研究方法,在综合研究国内外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系统考察并整体把握课堂管理行为的内涵与外延,以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理论考察和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归纳法设计了一个课堂管理行为观察表,并通过此观察表对32个现场课堂案例进行了观察、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从多维度分析比较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同时,为了确保课堂行为的完整性与情境性,能更全面地剖析课堂管理行为的反馈面,从学生课堂行为的角度,设计并拟定了一份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表,以备作为深入研究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对象面,从课堂行为的两面性出发去揭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一些特点与规律。本研究的具体过程和研究结果:一、查阅大量相关已有的文献,结合国外内相关的研究动态,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做了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围绕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索,并将这些理论结合到本次研究中。二、通过系统观察、收集样本数据,对收集整理获得的32个教学案例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与分析,将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具体划分为讲授行为、展示行为、演示行为、师生互动行为、活动组织管理行为、教学设备操作行为六大类。将这六大类教学管理行为进行对比,通过不同教师性别、课堂的不同时间段、文理分科等角度进行比较探究,总结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特殊性及其课堂管理行为的差异性。同时,为了避免研究的单向性、单一性,研究同时从教学的对象角度,即学生课堂行为的视角,通过相同实验环境下对比反馈,映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规律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目标进行评析。三、研究发现: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管理行为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学生角色的转变。课堂活动组织优先,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角色的活跃性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研究还发现,信息技术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大部分是外显性行为,也有通常被忽视的部分——内隐性行为。前者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通过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师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过程而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性、指导性活动的总和。内隐性行为可见程度弱于外显性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暗示,或暗喻,内隐的课堂管理信息,从隐性的角度、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在注重显性课堂行为的组织时,应结合并落实隐性课程,发挥内隐的意识形态对课堂主体的感染性与传递性,注重信息技术课堂中显性行为与内隐性行为的优化管理组合;此外,不同性别的教师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群体表现的课堂管理行为的表征与频率是不同的,针对文理科的学生有其相对突出的思维特征,教师采取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四、对课堂管理的行为发现进行归纳性总结,并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管理策略的初步设想。使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同时,改革自身的课堂管理理念,思索自身的课堂管理方式,以利于提高课堂管理手段与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