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龄化的现象在中国农村越来越明显,这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养老保障必须要被放置于中心位置。对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予以审视,这一要求非常的迫切。本文以中国农村的老龄化为背景,以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口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地区分布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中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很快,已达到15.4%,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3.26%,且高龄人口快速增加,高于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老龄化在农村的程度比城市要明显高很多,中西部地区农村老龄化的现象比东部地区明显要高,并呈现出老龄化指数和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然后,文章分别从一般因素和非一般因素(即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因素)两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接下来,文章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演进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从目前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新要求以及中国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比如:老龄化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和数量“双下降”,劳动力老龄化降低生产效率,挤出农业投入、影响产业结构,老龄化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等社会问题,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村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公共财政补贴的可持续风险加大;二是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及执行都不到位;三是农村收入结构变化正在降低农民的参保能力;四是土地保障功能不稳固。基于以上的挑战分析,文章认为传统的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急需完善。作为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土地对农民生活的保障作用无可替代。本文由此提出将土地流转作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径,根据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改革的最新动向,分析其中蕴藏的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契机,并通过对崔各庄以“土地入股”形式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案例进行剖析,其农民人均收入连续数年远高于北京市农民人均收入的现象充分证明了土地流转对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积极作用,补充和丰富了土地流转这一机制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方面的经验。除了以崔各庄为例进行分析的土地入股模式,文章还对地票交易、土地信托、土地使用权证券化等土地流转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证明土地流转对增加农民集体及个人收入的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土地流转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补充机制。这种补充机制是从养老保障体系的“三支柱”出发,分别指出集体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对提高城乡居保水平的作用、使设立“集体年金”成为可能的作用,以及对提高农民购买商业保险意愿的作用。土地流转通过促进“三支柱”的发展,最终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机制。基于背景和挑战分析,本文在公共财政、政府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给出应对农村老龄化、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相关建议。例如,在公共财政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补充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政府政策方面,不仅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倾斜,还要在完善福利体系、发展老龄产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完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管机制,第三要建立土地资产评估制度,使土地流转走市场化的道路,除了与土地流转相关的制度建设建议,文章还提出了完善社会救济、一体化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其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吸取前期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提出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来解决农村老龄化背景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创新路径,通过与现有金融等创新模式的结合,合理利用土地流转来增加农民和集体的收入,让农民与土地松绑并加速其流转,使其像城镇居民一样有保障,进而促进城镇化打开经济的新局面,消化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产能过剩;并且对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实地调研,总结经验,为政策建议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