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印度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三十年间的现代建筑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探讨现代建筑从西方走到印度的“移植、嫁接、再生”过程。通过梳理印度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总结出“热带气候”和“泛文化价值观”是影响印度建筑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印度建筑发展历程,总结出“融合现代性与本土性”始终是印度建筑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西方建筑师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以及本土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和B.V.多西的印度实践作品。通过对比发现,一方面科里亚和多西深受柯布和康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却已经表现出与两位西方大师的差异。本文进而重点分析了这种影响和差异。在影响的层面,首先,柯布和康对后辈的共同影响不仅在于引入了全新的建筑语言,而且在于从“局外人”的视角帮助后辈重新认识印度文化,更在于传递了一种开放的思考方式和对设计的坚定信念。同时这种过于强大的影响力,也成为后辈的“甜蜜负担”,督促他们去对自己的先行者进行批判和反思。其次,柯布和康在印度的实践表现出“两极化”的追求,柯布追求复杂多元而康追求纯粹秩序,恰恰代表了印度两极化的文化背景——伊斯兰教的纯净清晰和印度教的复杂世俗。这种矛盾性帮助印度本土建筑师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在差异的层面,首先,柯布和康在气候、材料、形式上与本土性的结合趋于文化表层符号而难以超越文化短视。其次,柯布和康自身的建筑追求与本土性表达存在差异,在出现冲突时倾向于忽略本土考虑,但科里亚和多西则将本土性与自身的建筑追求、甚至个人理想合而为一。第三,西方大师和本土建筑师在印实践项目的社会背景不同,前者政府引导项目居多,背负着对外展示国家实力的重任;而后者民间项目居多,能够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最后,本文提出三点具有实际意义的本土设计策略:即“从形式到非形式”,远离符号深入生活;“从放大传统到融入当下”,真正建立文化自信;以及“从单一理性到包容多元”,消灭预先确定的意志。并结合中国与印度的社会文化差异,探讨本文研究内容对中国本土实践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