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债市违约事件频发,刚性兑付预期已被打破,然而,债券信用利差并未随着违约率的上升而上升,中国的“信用利差之谜”仍待进一步解释。相关研究表明,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溢价、税收因素、企业微观因素是信用利差的重要解释因素。然而,多数研究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重视不足。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货币政策无疑会对债券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在这些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希望可以更为有效、精准地对市场进行调控。其中,以中期借贷便利为代表的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希望可以引导中期利率,促进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那么,该政策工具是否可以对债券信用利差产生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要求银行需要将合格担保品质押给央行以换取流动性。如我们所知,某些信用类债券是合格担保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框架是否会对被纳入担保品范围的债券的信用利差产生影响。更进一步,新型货币政策更为注重对预期的管理,然而,随着政策工具与目标的增多,市场参与者可能更难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形成预期,那么,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如何。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不同视角考察了货币政策对信用利差的影响。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切入点,本文实证研究了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对债券信用利差与发行利差的影响,并探讨了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是否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利率传导至债券的信用利差与发行利差。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央行对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调控会对债券的信用利差与发行利差产生显著影响。第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对不同类型债券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对国企债券信用利差与发行利差具有显著作用,而对民企债券几乎没有影响;同时,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对低评级债券的信用利差与发行利差的作用较强。第三,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利率传导至债券的信用利差与发行利差,验证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利率传导机制方面的有效性。以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为研究对象,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被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债券的信用利差与发行利差所受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会显著促进被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债券的信用利差和发行利差的下降。第二,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债券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民企债券发行利差的降低作用更大,原因在于央行对合格担保品的隐性担保作用。第三,当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当债券市场中合格担保品比例较高时,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对债券信用利差与发行利差的作用效果会减弱。以货币政策的未预期部分为切入点,本文结合国外学术界经典方法与国内实务界经验,利用固息债与浮息债利差将货币政策分解成预期和未预期部分,进而探讨未预期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券市场信用利差所产生的动态影响与非对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未预期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二,在经济周期的繁荣时期,未预期货币政策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更大;第三,对比不同期限的企业债,货币政策对中长期企业债信用利差的作用更为显著,而对短期的影响较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首先,从中期借贷便利视角来看,为更好调节经济与金融市场,应继续发挥这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同时,应该继续实施定向降准与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弥补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更进一步,应该进一步完善新型货币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其次,从央行担保品管理框架来看,为支持经济中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央行可以将相关债券或信贷资产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引导这些部门融资成本的下降。该框架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更进一步,在实施担保品管理框架的过程中,应将货币政策环境与债券市场环境纳入考虑范围,从而让担保品管理框架发挥最大的效用。再次,从未预期货币政策视角来看,为了更有效地通过货币政策实现调控目标,相比于相机抉择,央行应适当引入规则型货币政策,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合理制定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调控政策,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完善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引导企业中长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