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保存教育力量,采取“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规定大、中学在校学生可缓服兵役。但是到了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却发动了一场以大、中学在校学生和青年公教人员为主要对象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该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3年11月至1944年10月的学生志愿从军运动,以三台县东北大学学生志愿从军为开端,这一阶段是以大、中学在校学生为主的从军运动;第二阶段为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以1944年10月14日召开的“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会议"为正式开始标志,这一阶段是由政府发起的,包括学生、青年教师和公务人员在内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共组建了九个师又两个团,成立了青年军。在学生志愿从军运动和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先后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万知识青年报名参军。在运动的两个阶段中政府都制订了相关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办理相关事务,并统一对从军知识青年进行了编练和分配。学生志愿从军运动的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军队需要补充高素质兵员以配合盟军的反攻日军计划。但是由于抗战局势的变化,中美之间矛盾激化,国民党内部问题严重,为战后建国培养人才等原因,蒋介石在1944年底将学生志愿从军运动扩大为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除了由政府统一编练的从军知识青年外,抗战后期还有部分知识青年担任了美军译员、赴美接受海军训练,并有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被政府征调,这些都应视为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一部分。知识青年投笔从戎,特别是女青年的参军入伍,开创了我国兵役史上的先例。青年知识份子大规模的入伍,对于扭转当时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提高军队素质,青年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虽然抗战胜利不久,青年军即宣告复员,从军的知识青年只有很少一部分真正走上了抗日的战场,但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是不应忽视的。本文主要利用由抗战后期负责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政府机构编印的资料及其他相关档案资料对这一运动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主要内容为:第一章主要分析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情况等内容。第二章主要研究1943年11月至1944年10月间的学生志愿从军运动,包括国民政府推动学生志愿从军运动的原因,相关政策的制订,从军学生的编练、分拨等内容。第三章主要研究开始于1944年10月的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包括由学生志愿从军运动扩大为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原因,从军知识青年的征集、编练,青年军干部的训练,青年军政工的训练及青年军的复员等内容。第四章主要研究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特殊形式,包括担任译员的知识青年、报考海军,赴美接舰的知识青年以及政府对特定专业学生的征调等内容。第五章主要分析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特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