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鼠疫灾害从俄国西伯利亚的边境小镇达乌里亚经满洲里、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东北。这是东北地区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也是近代中国的首次大规模肺鼠疫灾害。从1910年10月满洲里发现第一例鼠疫病人算起,短短的几个月间,疫情四处扩散并迅速蔓延,致近六万中国人罹难。这场肆虐半年有余的鼠疫大灾害,在给中国东北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源于境外的鼠疫灾害何以能在中国东北大爆发并迅速蔓延?史实证明,这次鼠疫大流行除了中国东北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清朝当局腐败低能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沙皇政府的人为因素。这场疫情的爆发,是由于俄国强行驱逐其境内的染疫华工回国引起的。俄国出于私利,不及时阻断其管辖的“中东铁路”交通,任由疫源经由铁路流行东北腹地,造成疫情迅速蔓延。尽管后来俄方在中东铁路附属地也采取了一些防疫措施,并设立了“卫生行政委员会”主抓防疫,但那主要是为了救治俄罗斯人。疫起之初,清政府对疫情防治上的不利,给俄国染指中国内政提供了借口。在整个防疫过程中,俄国企图绕开清政府,独揽防疫大权。沙皇政府控制下的中东铁路管理局还对中国人进入哈尔滨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并大量增加在中东铁路沿线驻扎的军队,以武力威胁清政府,以便获取更多的在华权益。沙俄在1910—1911年中国东北北部鼠疫灾害中的所作所为,使部分清廷官员看清了沙俄的真面目。他们主张,“防疫纯属内政”,应该“严起防治”,以绝“群思干涉”的俄、日等国之邪念。1911年万国防疫大会中的中国与沙俄代表之间的斗争正是体现了这部分官员的思想倾向。不过,此时清廷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少数精英的活动无法改变清廷行将崩溃的命运,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俄关系的性质。不久,刚刚成功地救治了东北鼠疫灾害的清王朝就在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中化成了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