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可移式C波段双偏振雷达(C-POL)于2014年7-8月在西藏那曲地区的高分辨率观测资料,以7月30日和8月5日两次典型的冰雹天气为例,利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分析了支持冰雹云发生发展的动力结构,结合偏振雷达的相态识别方法分析了对流单体的相态变化过程,详细地展示了高原冰雹云内的动力、微物理、热力结构特征,研究了其相互作用的过程。获得以下结论:本文重点分析的两次对流过程均在午后(北京时)出现,从反演区域内的回波来看,多个单体同时发展,对流发展频繁、生消快,云体发展不够深厚,产生的雹粒直径较小,且多为霰粒子,整个过程持续三十分钟左右。高原地区的对流云强度跃增快,最高值可达60dBZ左右,但是对流云的水平及垂直尺度均不大,对流强回波区(>45dBZ)的水平尺度不超过8 km,垂直尺度不超过4 km。由于地势高,夏季高原的对流云一般都出现在0℃层以上。从RHI扫描的ZH,ZDR以及反演的相态(Class)分布图上,可以明显看出,粒子跟随“零线”抬高,不断增长,回波强度也越来越大,并最终超过主上升气流从另一侧降落,形成冰雹墙的整个动力与微物理过程。从连续时次的RHI扫描图上,还观测到对流单体发生发展过程中相态从湿雪到冰雹(霰)的变化,单体刚刚触发时,回波高度不高、强度很弱,但是却出现成片的湿雪区域,说明上升气流非常旺盛,0℃层以上的湿雪往往是由于强烈的上升气流将原本0℃以下的未完全融化的湿雪抬升到融化层以上,当这些湿雪重新凝结时,带来的潜热释放,将进一步释放促进了不稳定结构,加强上升气流,预示着这个单体开始发展。通过凝华、淞附、攀附等物理过程,仅仅10多分钟,这些湿雪就能够迅速增长成为冰雹。因此,如果某个刚刚生成的弱回波区域内,在融化层以上出现大量的湿雪,往往预示着该区域上升气流强劲,会迅速发展成强回波单体。通过三维风场反演得到的不同高度层的风场配置可以看出,垂直风切变的存在,使上升运动得以加强,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向动能的转换,单体从而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结合反演的风场和相态图可以看出,上升气流区往往对应着湿雪,下沉气流区常常对应着干雪和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