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道人文景观,也是一道文学景观。在物质实体上,它包含着建筑、造山、理水、艺木等造园艺术;在意识形态上,它蕴含着文人的文学书写。园林不仅仅是建筑、山水和动植物的有序排列,也是文人在其间游赏、唱和的历史见证。文人在园林里雅集、饮酒、赋诗之余,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融入了园林。我们可以认为,园林的建筑实体、文人雅集和文学书写共同构成了园林的历史空间。纵观巴蜀园林研究,或局限于园志、史话的编纂;或局限于园林的造园技艺的探讨。前者往往遮蔽甚至是割裂了历史信息,后者则忽视了园林发展的文学要素。鉴于此,本论文以时代发展布线,有机结合史料记载与文学书写,选取武侯祠、浣花草堂、成都西园、合江园和江渎庙园五座成都园林为研究对象,呈现其历史兴废面貌,研究其文学景观。
第一章考述中唐以来武侯祠的兴废变迁,研究其文学书写和文化内涵。现存武侯祠的前身是先主庙,建于蜀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武侯祠始迁来与先主庙并存,唐前历史不彰。唐代杜甫拜谒武侯祠,创作了著名的《蜀相》诗。杜甫歌咏诸葛亮影响深远,塑造了诸葛亮的文学形象,构建了武侯祠古柏的文学景观。武侯祠在晚唐、两宋时屡废屡建。明代前期出于君臣尊卑的考虑,撤除武侯专祠,与先主合祀,至明后期才得以恢复。清代武侯祠受到朝廷和地方的重视,历经频繁重修增胜,成一规模宏大之纪念园林,文学书写的主题也由单纯凭吊怀古衍变为雅集唱和、游赏感怀。经过历代兴建和文士题咏,武侯祠既承载了“立教化民”的政治模范,又寄托了“君臣契合”的文人理想。
第二章论述浣花草堂兴废变迁和文学景观的形成。浣花草堂原是唐代杜甫旧宅,杜甫离蜀后日渐颓败。晚唐韦庄的重建使草堂成为后人凭吊纪念杜甫的场所。两宋时地方长官的重建使草堂形成纪念祠宇。元代增建了草堂书院,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的修缮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使草堂具备中国古典园林构园要素,成为纪念园林。清代草堂历经多次修缮,最终遗存至今,成为游赏与纪念兼具的园林。杜甫居住草堂期间的创作以及杜甫的精神品格赋予了草堂隐逸和忠君爱国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士人题咏或修缮草堂的强大动力。以“浣花溪游江”为代表围绕草堂开展的凭吊和雅集活动构成了历代浣花草堂文学书写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还原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官署园林西园、合江园和江渎庙园的历史兴废和文学书写。宋代张咏重修成都府署时即造园林,称为西园。西园的修建是为了方便官员休息和接待,后来对普通市民开放。西园雅致的景观为文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题材与素材,吸引了诗人的普遍关注和反复歌咏。合江园的修建始于唐代。唐宋时期,合江园成为文人、官员、普通市民聚会、游玩、避暑之地。明代之后由于水道逐渐淤塞,合江园开始荒废。诗人书写合江园的作品将政府的恤民之意、游人的赏奇之心、诗人的人格之洁都融入到了合江园的景观之中,具有了深层的历史、人文意蕴。江渎庙园的主体江渎庙最早出现于秦朝,其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延续了江渎祭祀的传统,官方都予以了重视。以江渎庙为主体形成的江渎池园,目前资料来看以宋代游人较盛,当时很多著名文人都喜欢到那里纳凉赏荷,并将眼前的美景写进诗中。
结语总结全文,揭示了成都名人纪念园林的诗史意义和文化符号地位;分析了官署园林的文化功能,即作为地方文化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从文本意义的角度来看,成都古典园林承载了城市发展变迁的生活史与心灵史。
第一章考述中唐以来武侯祠的兴废变迁,研究其文学书写和文化内涵。现存武侯祠的前身是先主庙,建于蜀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武侯祠始迁来与先主庙并存,唐前历史不彰。唐代杜甫拜谒武侯祠,创作了著名的《蜀相》诗。杜甫歌咏诸葛亮影响深远,塑造了诸葛亮的文学形象,构建了武侯祠古柏的文学景观。武侯祠在晚唐、两宋时屡废屡建。明代前期出于君臣尊卑的考虑,撤除武侯专祠,与先主合祀,至明后期才得以恢复。清代武侯祠受到朝廷和地方的重视,历经频繁重修增胜,成一规模宏大之纪念园林,文学书写的主题也由单纯凭吊怀古衍变为雅集唱和、游赏感怀。经过历代兴建和文士题咏,武侯祠既承载了“立教化民”的政治模范,又寄托了“君臣契合”的文人理想。
第二章论述浣花草堂兴废变迁和文学景观的形成。浣花草堂原是唐代杜甫旧宅,杜甫离蜀后日渐颓败。晚唐韦庄的重建使草堂成为后人凭吊纪念杜甫的场所。两宋时地方长官的重建使草堂形成纪念祠宇。元代增建了草堂书院,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的修缮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使草堂具备中国古典园林构园要素,成为纪念园林。清代草堂历经多次修缮,最终遗存至今,成为游赏与纪念兼具的园林。杜甫居住草堂期间的创作以及杜甫的精神品格赋予了草堂隐逸和忠君爱国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世士人题咏或修缮草堂的强大动力。以“浣花溪游江”为代表围绕草堂开展的凭吊和雅集活动构成了历代浣花草堂文学书写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还原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官署园林西园、合江园和江渎庙园的历史兴废和文学书写。宋代张咏重修成都府署时即造园林,称为西园。西园的修建是为了方便官员休息和接待,后来对普通市民开放。西园雅致的景观为文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题材与素材,吸引了诗人的普遍关注和反复歌咏。合江园的修建始于唐代。唐宋时期,合江园成为文人、官员、普通市民聚会、游玩、避暑之地。明代之后由于水道逐渐淤塞,合江园开始荒废。诗人书写合江园的作品将政府的恤民之意、游人的赏奇之心、诗人的人格之洁都融入到了合江园的景观之中,具有了深层的历史、人文意蕴。江渎庙园的主体江渎庙最早出现于秦朝,其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延续了江渎祭祀的传统,官方都予以了重视。以江渎庙为主体形成的江渎池园,目前资料来看以宋代游人较盛,当时很多著名文人都喜欢到那里纳凉赏荷,并将眼前的美景写进诗中。
结语总结全文,揭示了成都名人纪念园林的诗史意义和文化符号地位;分析了官署园林的文化功能,即作为地方文化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从文本意义的角度来看,成都古典园林承载了城市发展变迁的生活史与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