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心房颤动的发生、进展和维持有明显的相关性,与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的复发存在明显的联系。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的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探讨其与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组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诊断为心房颤动,并同时首次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为53人,阵发性心房颤动为50人。(1)收集选取入组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入院血压、CHA2DS2-VASc评分、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生化、血脂等相关指标;随访资料(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空白期复发人数、随访时间)。(2)心房颤动诊断及实施首次射频消融术适应证均符合文献[3]标准,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术前常规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左房CTA检查,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所有患者均无相关检查禁忌症。将左房CTA原始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利用Volume软件分析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3)人体成分分析结果,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仪器型号5157021159(seca515)],利用seca515的医疗人体成分分析仪(mBCA),测出人体脂肪重量、脂肪重量指数、内脏脂肪、体脂肪率、体液成分、骨骼肌肉质量和腰围等相关数据,并记录相关的数据结果制作成统计表。结果:(1)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率:本研究纳入的103例诊断为心房颤动同时首次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中,其中空白期复发24人,空白期复发率为23.3%(24/103)。(2)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144.47(139.82,148.73):132.08(125.23,138.17),P<0.001]显著高于非复发组。(3)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相关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体脂肪率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无相关性(r=-0.085,P=0.396),内脏脂肪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呈正相关性(r=0.441,P<0.001),脂肪重量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呈正相关性(r=0.351,P<0.001),左房内径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呈正相关性(r=0.265,P=0.007)。(4)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OR=1.176,95%CI 1.093-1.265,P<0.001)和心房颤动病程(OR=1.215,95%CI 1.004-1.472,P=0.045)是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5)ROC曲线:(1)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曲线下面积为0.864,渐进95%置信区间,下限为0.796,上限为0.932,P<0.001,以133.41ml为截断值时,预测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0.9%。(2)心房颤动病程(年):曲线下面积为0.679,渐进95%置信区间,下限为0.550,上限为0.808,P=0.008,以3.25为截断值时,预测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75.9%。结论:(1)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率为23.3%。(2)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显著高于非复发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内脏脂肪、脂肪重量和左房内径呈现显著正相关。(4)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和心房颤动病程是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