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与农村建设用地低效使用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近几年我国全面开展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论文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海门市农村居民点实际情况,讨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整理时序及整理模式等相关问题,以期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深入有序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农村居民点整理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重点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整理时序及整理模式进行了梳理研究。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影响海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因素,选择破碎度指数、连接度指数及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等共七个指标构建CMI-PA(由综合形态指数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构成)评价模型,利用Erdas8.4、 Fragstats3.3及Arcgis9.3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指标数据,采取熵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评价综合分值,运用SPSS20.0聚类分析划分分值等级,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分类标准,在行政村尺度上将海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划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一般整理区、适度整理区和暂不整理区五个整理类型。为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在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后,论文进一步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进行斑块尺度上的时序划分。选取影响农村居民点复杂程度的七个指标和影响农村居民点区位条件的四个指标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迫切性计算,采取与CMI-PA评价模型相同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及综合分值,利用Arcgis9.3中自然断点分级法确定分级标准,将海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序,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序推进提供可操作性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四种主要模式(建设中心村、农村城镇化、合并自然村、整村搬迁)和海门市土地整理目标,确定海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并从行政、经济、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保障措施,为科学合理、顺利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