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有十年有余,中学教师都在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和教学方式是否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怎样才能确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在郑长龙教授提出的化学课堂CPUP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以课堂的最小单元“基元系统”出发,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样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熟手型教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与所采用的教学行为对组合模式的对应关系,期望找到不同课型中重要性不同的内容与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型链之间的类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内在规律,从而为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提供可行的参考。本文选用16节高中化学课堂(8节元素化合物类——4节优质课与4节常态课、8节概念原理类——4节优质课与4节常态课)为研究样本,利用SPSS19.0软件对489个基元内容的重要形程度(简称IDC)与所用教学行为链(简称IBCM)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对16节课中IDC和IBCM的对应关系以对应分析图和对应关系表进行整体呈现,并结合课堂实例进行分析。对样本中的8节概念原理课中常态课型和优质课型分别做对应分析,比较优质课型与常态课中型的IDC与IBCM的对应关系的差别;同样对8节元素化合物类课中优质课与常态课分别做对应分析,比较元素化合物类课中优质课型与常态课型中的IDC与IBCM的对应关系的差别。通过对样本整体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越高其对应的教学行为链的自主程度越高。但样本中也存在着教师选用学生自主程度较低的行为链落实课堂中核心内容的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对这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将核心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程度较高的教学行为链来落实。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类化学课堂的对应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元素类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与其教学行为链之间的对应情况明显优于概念原理。建议教师在落实核心、重要的概念原理类内容时,可以将其精心设计成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的获取知识,同时也利于学生对原理类知识的建构,从而能够真正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