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县域城镇连接着城市与农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因此,县域城镇化在我国整个城镇化体系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随着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粮食主产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河南省滑县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其新型城镇化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虽然滑县的粮食产量连续23年获得全省第一,连续12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但是滑县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是全国最大的传统农区。传统农区的困境在滑县尤为突出:粮食多、工业弱、财政穷,经济不发达。因此滑县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城镇化建设和粮食生产,突破传统农区的困境,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就上述背景对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展开了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社会调查法:通过深入滑县统计局等相关基层单位进行访问和调查,掌握研究的第一手资料。(2)文献分析法:搜集、鉴别、整理归类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和理性判断。(3)对比分析法:通过实践调研和相关文献研究,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4)SWOT分析法:结合滑县城镇化的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滑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给出滑县城镇化的建议。(5)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文章中的数据上进行了定量测算和处理,并建立模型进行相关指标的测算。
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归了五类,分别为:城镇化建设与国民经济增长研究和城镇化建设的规模、路径、动力、模式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密切,二者可以通过人口、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互相影响。在城镇化的规模方面,有学者认为城镇空间集中的极化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是不可避免,但由此产生的区域经济差异会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而逐渐消失。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的最佳城市规模的峰值大概在100-200万人之间,小城镇比较适宜的规模大概在3-5万人,这些数据可作为一种参考,为城镇规划提供了定量化的研究支持。在城镇化的路径方面,根据不同理论,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分为:优先发展大城市、优先发展小城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的观点,本人也比较赞成第三种观点。在城镇化的动力方面,学者们都有各自的看法,认为主要动力有社会分工、人口的迁移、城市文化、交易成本、经济发展等,总结起来,我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因人口聚集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在城镇化的模式方面,多数学者均比较赞同城乡一体化发展,然而因地而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所以滑县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发展规划模式。以上的研究综述为滑县城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
目前,国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主要应用的理论有:城镇发展阶段理论和城镇发展模式理论。城镇发展阶段理论主要为诺瑟姆的城镇化“S”型曲线理论。城镇化发展模式理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分散模式理论,如: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新城镇运动理论。一种是城市集中理论,如:灰色区域理论、“点—轴”开发理论、“节点走廊”理论、“圈层辐射”理论。对于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而言,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完全适用,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因时、因地而异,但是这些理论都体现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此外,本文选取了英国、日本和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了新城镇建设发展历程的分析。分析得出,虽然三者建设新城镇的初衷、运作模式和规模都有所不同,但是建设的目的都是旨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优化城市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今,英国、日本和美国的城镇化率均达到了90%以上,而我国的城镇化率还不到60%,虽然我国的新城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上述三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国外新城镇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新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接下来本文结合河南省滑县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滑县在区位交通、农业资源、劳动力和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安濮鹤”联动发展、国家对粮食安全和对产业集聚区的重视等机遇下,近些年来,滑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滑县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小城镇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层次也较低,资金、人才比较短缺、技术也比较落后,同时也遭受了和周边县的产业趋同的挑战。通过SWOT分析,滑县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都比较清晰了。然后,结合滑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城镇化规划研究,包括规划的思路、原则、目标、目标测算和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基于对上文分析,文章得出以下关于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大胆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优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及金融支持力度;优化生态环境及卫生。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指出滑县新型城镇化之路为不以牺牲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以农兴工、以工促城、城带农工、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路径。具体的,我认为滑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等优势,自下而上的发展,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工业的发展,实现信息、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最终实现整体县域的城镇化。此外,文章还指出了滑县新型城镇化的推广意义:一是为河南省优化城市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样本;二是为传统农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路径选择。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对象的创新。滑县是河南省首批10个省直管县的试点之一,也是全国50个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之一。其城镇化建设关乎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布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关于滑县城镇化建设系统性研究的文献并不多。(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研究内容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滑县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试图找出一条既不伤害粮食产量又能破除传统农区困境,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县提供城镇化样本。同时通过城镇化体系的构建,使得滑县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河南省中小城市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路径支持,从而优化河南省的城市结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本文涉及大量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但由于时间及篇幅的限制,在文章中无法一一阐述,在文献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上会有些欠缺。二是由于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本文关于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研究或有些不全面。三是由于本文研究的县域城镇化,一方面,在一些指标数据的获取上存在困难,造成了数据的不全面,故在人口预测模型上选取了静态的马尔萨斯的人口预测模型,而没有用动态的logistic模型。另一方面,一些指标在统计标准上存在差异,使得基于数据的分析在准确性上会有误差。四是受制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和文章的篇幅,本文没有过多的进行实证分析,如果将更为准确的实证分析和现实的理论分析结合起来,文章可能会更有说服力,所以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将继续完善。
随着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粮食主产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河南省滑县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其新型城镇化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虽然滑县的粮食产量连续23年获得全省第一,连续12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但是滑县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是全国最大的传统农区。传统农区的困境在滑县尤为突出:粮食多、工业弱、财政穷,经济不发达。因此滑县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城镇化建设和粮食生产,突破传统农区的困境,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就上述背景对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展开了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社会调查法:通过深入滑县统计局等相关基层单位进行访问和调查,掌握研究的第一手资料。(2)文献分析法:搜集、鉴别、整理归类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和理性判断。(3)对比分析法:通过实践调研和相关文献研究,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4)SWOT分析法:结合滑县城镇化的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滑县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给出滑县城镇化的建议。(5)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文章中的数据上进行了定量测算和处理,并建立模型进行相关指标的测算。
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归了五类,分别为:城镇化建设与国民经济增长研究和城镇化建设的规模、路径、动力、模式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密切,二者可以通过人口、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互相影响。在城镇化的规模方面,有学者认为城镇空间集中的极化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是不可避免,但由此产生的区域经济差异会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而逐渐消失。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的最佳城市规模的峰值大概在100-200万人之间,小城镇比较适宜的规模大概在3-5万人,这些数据可作为一种参考,为城镇规划提供了定量化的研究支持。在城镇化的路径方面,根据不同理论,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分为:优先发展大城市、优先发展小城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的观点,本人也比较赞成第三种观点。在城镇化的动力方面,学者们都有各自的看法,认为主要动力有社会分工、人口的迁移、城市文化、交易成本、经济发展等,总结起来,我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因人口聚集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在城镇化的模式方面,多数学者均比较赞同城乡一体化发展,然而因地而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所以滑县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发展规划模式。以上的研究综述为滑县城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
目前,国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主要应用的理论有:城镇发展阶段理论和城镇发展模式理论。城镇发展阶段理论主要为诺瑟姆的城镇化“S”型曲线理论。城镇化发展模式理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分散模式理论,如: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新城镇运动理论。一种是城市集中理论,如:灰色区域理论、“点—轴”开发理论、“节点走廊”理论、“圈层辐射”理论。对于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而言,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完全适用,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因时、因地而异,但是这些理论都体现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此外,本文选取了英国、日本和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了新城镇建设发展历程的分析。分析得出,虽然三者建设新城镇的初衷、运作模式和规模都有所不同,但是建设的目的都是旨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优化城市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今,英国、日本和美国的城镇化率均达到了90%以上,而我国的城镇化率还不到60%,虽然我国的新城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上述三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国外新城镇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新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接下来本文结合河南省滑县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滑县在区位交通、农业资源、劳动力和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安濮鹤”联动发展、国家对粮食安全和对产业集聚区的重视等机遇下,近些年来,滑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滑县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小城镇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层次也较低,资金、人才比较短缺、技术也比较落后,同时也遭受了和周边县的产业趋同的挑战。通过SWOT分析,滑县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都比较清晰了。然后,结合滑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城镇化规划研究,包括规划的思路、原则、目标、目标测算和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基于对上文分析,文章得出以下关于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大胆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优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及金融支持力度;优化生态环境及卫生。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指出滑县新型城镇化之路为不以牺牲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以农兴工、以工促城、城带农工、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路径。具体的,我认为滑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等优势,自下而上的发展,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工业的发展,实现信息、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最终实现整体县域的城镇化。此外,文章还指出了滑县新型城镇化的推广意义:一是为河南省优化城市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样本;二是为传统农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路径选择。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对象的创新。滑县是河南省首批10个省直管县的试点之一,也是全国50个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之一。其城镇化建设关乎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布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关于滑县城镇化建设系统性研究的文献并不多。(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研究内容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滑县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试图找出一条既不伤害粮食产量又能破除传统农区困境,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县提供城镇化样本。同时通过城镇化体系的构建,使得滑县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河南省中小城市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路径支持,从而优化河南省的城市结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本文涉及大量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但由于时间及篇幅的限制,在文章中无法一一阐述,在文献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上会有些欠缺。二是由于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本文关于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研究或有些不全面。三是由于本文研究的县域城镇化,一方面,在一些指标数据的获取上存在困难,造成了数据的不全面,故在人口预测模型上选取了静态的马尔萨斯的人口预测模型,而没有用动态的logistic模型。另一方面,一些指标在统计标准上存在差异,使得基于数据的分析在准确性上会有误差。四是受制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和文章的篇幅,本文没有过多的进行实证分析,如果将更为准确的实证分析和现实的理论分析结合起来,文章可能会更有说服力,所以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将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