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下肢骨折患者由于伤后的高凝状态,静脉壁的损伤和制动所造成的下肢血液滞缓,多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这一常见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常见的临床周围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系血液或血液中的部分成分在深静脉中异常凝集阻塞血管,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的疾病,其中以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较多见。当静脉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会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DVT和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如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一部分患者可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出现致命的肺动脉栓塞(PE),或出现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严重影响预后,重者甚至死亡。所以,临床上尽早发现DVT并及时进行治疗,防止其发展为PE成为临床治疗的目标。目前,大多通过D-二聚体定量(D-dimer)进行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早期筛查,通常,临床上将0.5μg/ml作为D-二聚体的阈值;将血管超声结果作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金标准。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患伤后D二聚体变化趋势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获得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发时段,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出一个更实用的应用于下肢骨折患者D-二聚体阈值。方法收集自2015年6月至2015年9月齐鲁医院急诊外科的所有下肢骨折患者,共计43例。抽取患者伤后在院期间的清晨空腹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终数据经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下肢骨折患者43例,男性33例,女性10例,DVT 11例,平均年龄45.28岁,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率25.58%。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出现于伤后2~5日或伤后14~20日。其D-二聚体伤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转折点位于伤后第3天。经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均>0.5,并根据“尤登指数”,敏感性+特异性-1最大值时为最佳界值。伤后3天内以D-二聚体1.065μg/ml作为临界值时,敏感性78.6%,特异性59.6%;3天后以D-二聚体1.115μg/ml作为临界值时,敏感性70%,特异性60.8%。结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分别将D-二聚体>1.065μg/ml及D-二聚体>1.115μg/ml作为其3天前及3天后的临床检验阈值,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以提高筛查的特异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费用。需要注意的是,该阈值筛查敏感性稍低,对于存在明显危险因素或有DVT相关症状体征的患者,均应及时明确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免延误病情;对于需要长期卧床患者伤后14~20天适时再次行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