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耍行为普遍发生于绝大多数的物种中,特别是灵长类中,是动物行为长期进化发展形成的。玩耍行为是一个美丽而复杂的行为,它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在不同物种也不尽相同。对于玩耍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动物行为的起源和进化。
本研究从2010年11月份至2011年5月份,采用焦点动物取样连续记录法和瞬时行为取样连续记录法对栖息在黄山风景区浮溪村的YA1(鱼鳞坑A1群)种群的黄山短尾猴14个未成年个体进行了跟踪观察,在整个研究期间,我们总共获得了1291个回合社会玩耍行为和695个回合爬跨玩耍行为有效数据,我们通过记录每个回合参与个体的年龄、性别、数目和玩耍持续时间等信息,研究了玩耍回合的持续时间、年龄组成和性别组成上的差异,并且对每个玩耍回合中参与个体数以及社会玩耍行为起始信号类型和每个信号类型发生频率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如下:
1.黄山短尾猴的社会玩耍行为
(1)社会玩耍的性别差异:幼年雄性个体平均每天参与玩耍行为回合的“份额”为0.6845±0.0807高于雌性个体0.3156±0.077(Mean±SD),经非参数秩和检验(Wilcoxon Whiteney),两组间差异显著(Z=-11.259,P=<0.05);雄性个体更积极参与社会玩耍,花更多时间在社会玩耍上。
(2)社会玩耍的年龄差异:一岁个体平均每天每回合参与社会玩耍比例为0.5757±0.1097,2岁个体参与有0.3343士0.0949,三岁个体0.0768±0.04375(Mean±SD),经非参数检验,三组数据差异显著(X2=207.69,P=0.00<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山短尾猴个体参与社会玩耍行为的频率降低。
(3)玩耍行为的伙伴选择:1)年龄方面的选择:在所有1291个回合的社会玩耍中,相对于不同年龄(占总比例32.06%)的伙伴来说个体更倾向于和自己同年龄伙伴(占总比例65.37%)进行玩耍。2)性别方面的选择:在所有的社会玩耍行为中,发生在“同性组合”(占总比例68.78%)大约是“两性组合”(占总比例总31.22%)的两倍。3)玩耍伙伴个数的选择:一个社会玩耍行为回合中参与的个体数有2个,3个,4个,5个,6个。2个个体数每天发生的次数为9.68±0.39,3个为4.17±0.11,4个为1.04±0.23,5个为0.18±0.05,6个为0.12±0.04。其中两个是最经常发生的,随着个体数增加发生的频率降低。
(4)社会玩耍持续时间:所有的社会玩耍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个社会玩耍回合持续时间为34.02±0.04秒,平均每个个体持续时间为13.74±0.38秒。
(5)人工强化管理的影响:通过统计所有社会玩耍发生的时间,我们得出社会玩耍行为发生在人类活动频繁时间段内占全部的70%以上。
(6)社会玩耍起始信号类型及其发生频率:所有的社会玩耍行为主要是有6种基本而常见的行为所引起,总是出现在社会玩耍的起始时刻,分别是:追逐(Chase),理毛(Groom),拥抱(Embrace),抓挠(Grab),咬(Bite)和阴茎吮吸(Suck)。平均每天追逐发生的频率为36.89%±1%,咬24.43%±1.2%,抓挠19.14%±1%,阴茎吮吸为8.01%±0.8%,拥抱为5.86%±0.7%,理毛(groom)5.68%±0.6%,他们之间差异显著(F=188.935,df=5,P=0.00<0.05)。其中,追逐是个体最常采用的开启玩耍行为的方式,咬和抓挠次之,剩余的行为所占据的比例较小。
2.黄山短尾猴的爬跨玩耍行为
(1)爬跨玩耍所持续的时间:在已观察的695个回合中,持续时间最短的为2秒,最长的则为16秒,平均的持续时间为5.08±0.07秒。
(2)爬跨行为发起者:
1)性别:在所有的爬跨回合中发起者均为雄性。
2)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每天发起爬跨行为的频次呈显著(F=141.817,P=0.00<0.05)降低的趋势,一岁个体平均每天发起玩耍行为4.79±0.19,2岁个体发起的次数为2.05±0.13,3岁个体发起的次数为1.34±0.11。
(3)爬跨行为的接受者:
1)性别差异:发生在雄-雄性之间占总比例60.6%,而发生在雄性-雌性之间占全部比例的39.4%。
2)年龄差异:1岁个体作为接受者占总比例51.8%,2岁个体占41.7%,3岁个体占6.5%,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体参与爬跨行为的次数也在不断减少。
(4)爬跨后的理毛行为:在所有爬跨回合中,我们观察到了101个结束后的理毛行为,占14.53%。理毛行为是重要的“友好联盟”的行为之一。幼年个体在爬跨后的理毛行为的发生,是对友好行为的一个学习、掌握和发展的过程。
幼年黄山短尾猴的社会玩耍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与年龄分布的特征,是以雄性个体占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加,玩耍行为发生频率呈显著的降低趋势,以1岁时为高峰期;社会玩耍行为发生的起始信号类型主要是以追逐、玩耍性的咬与抓挠等“行为信号”和“表情信号”为主,这些玩耍信号特征是放松与温和的,非攻击性的,具有显著的邀请玩耍特征;同时,我们对爬跨玩耍行为进行了着重阐述,爬跨行为中,幼年雄性个体发起以及雄-雄间此行为均具有高比例发生频率。灵长类动物个体间“爬跨行为”是建立种群友好联盟、种群稳定发展的重要的基本行为之一,尤其是成年雄性个体对种群的稳定与发展,占有主导地位,必须建立“雄-雄联盟”。猴群中任何一个幼年个体都必须学习、建立和发展“爬跨行为”。由于当地旅游开发因素,黄山短尾猴YA1群被人工强化管理,每天定时投喂玉米,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高比例的玩耍行为主要发生在人工投喂玉米之后的时间间隔中,这可能是由于高热量的人工食物降低了花费在觅食野生植物的时间,增加了玩耍行为时间。本研究支持了玩耍行为“功能逐渐形成理论”与“能量权衡假说”。并为合理保护和调节人工强化管理的灵长类动物种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