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中国HIV感染者不同CD4水平的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早期抗病毒治疗效果,了解病毒学抑制、保持率和病死率相关因素,为中国早期抗病毒治疗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国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中的数据实施该研究。15岁以上且基线CD4细胞计数≥200 cells/μl的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将其分为3组:早期治疗组(CD4细胞计数≥500 cells/μl),标准治疗组(35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499 cells/μl)以及晚期治疗组(2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349cells/μl)。随访研究对象至2014年12月31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价病毒学抑制和保持率,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价死亡。结果1.26752名感染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20827名(77.85%)属于晚期治疗组,4,336名(16.21%)属于标准治疗组,1589名(5.94%)属于早期治疗组。在开始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与早期治疗组相比,晚期治疗组([OR] 0.81,95% CI 0.69-0.95)有较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在开始抗病毒治疗24个月后,本次研究得到相类似的结果。与早期治疗组相比,晚期治疗组有较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OR]0.78,95%Cl 0.65-0.94)。而标准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相比,在病毒学抑制上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区别。开始抗病毒治疗12个月期间,晚期治疗组的治疗未保持率([OR]0.86,95% CI 0.75-0.96)也要低于早期治疗组。截止抗病毒治疗24个月后,在病死率上,我们没有发现三组在统计学意义上有区别。2. 就治疗机构而言,不论12个月后还是24个月后,乡镇卫生室的病毒学抑制([OR]1.50,95% CI 1.33-1.70)&([OR]1.69,95% CI 1.47-.94)要明显差于县级及其以上医疗机构。传播途径中,与MSM相比,开始治疗12个月后和24个月后,异性传播([OR]1.11,95% CI 1.00-1.24)&([OR]1.19,95% CI 1.05-1.34)以及注射吸毒([OR]2.63,95% CI 2.31-2.99)&([OR]2.87,95% CI 2.47-3.34)更可能出现病毒学抑制失败。3. 不论开始治疗12个月还是24个月,我们都发现传播途径中,异性性传播([OR]1.51,95% CI 1.39-1.65)&([OR]1.65,95% CI 1.48-1.85)和注射吸毒传播([OR]3.87,95% CI 3.50-4.28))&([OR]4.30,95% CI 3.79-4.88)的治疗保持率要差于同性性传播。60岁以上患者的保持率也要明显差于较年轻组别([OR]1.60,95% CI 1.14-1.77)&([OR]1.68,95% CI 1.47-1.91)4. 女性患者的病死率([OR]0.72,95% CI 0.61-0.85)氏于男性患者。异性性传播([OR]1.51,95% CI 1.23-1.87)和注射吸毒患者([OR]6.23,955 CI 4.97-7.81)病死率高于同性性传播患者。另外,与15-44岁组相比,45-59岁组([OR]2.65,95% CI2.24-3.14),以及60岁组([OR]6.91,95% CI 5.72-8.35),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和治疗机构并没有发现有差异。结论1.晚期治疗组(2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349cells/μl)的病毒学抑制效果优于早期治疗组(CD4细胞计数≥500 cells/μl)的病毒学抑制效果。影响病毒学抑制的因素除了基线CD4,还有传播途径和治疗机构。2.晚期治疗组(2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349cells/μl)的治疗第一年的保持率优于早期治疗组(CD4细胞计数≥500 cells/μl)。影响保持率的因素除了基线CD4,还有年龄,婚姻状况,传播途径以及治疗方案。3.观察期内,本研究并没有发现不同基线CD4水平即早期治疗组(CD4细胞计数≥500cells/μl),标准治疗组(350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499 cells/ul)以及晚期治疗组(200 cells/μl≤基线CD4细胞计数≤349 cells/μl)在病死率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影响病死率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年龄和传播途径。4.在目前早治疗的大背景下,对高CD4人群进行抗病毒治疗应该着重注意治疗前的治疗保持和依从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