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期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各分期和证型与舌苔脱落细胞凋亡、胃蛋白酶原I、II(pepsinogenI、II,PGI、PGII)之间的关系,为消化性溃疡中医舌诊及临床检验数据提供客观化、定量化研究依据,从而提高对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11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资料,予分类、分期和辨证分型,行舌苔脱落细胞凋亡指数测定,血清胃蛋白酶I、II水平测定。相关实验数据录入运用Excel表,数据分析均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本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探讨不同分期、证型消化性溃疡与胃蛋白酶原和舌苔凋亡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溃疡发病部位及分期溃疡发病部位:胃溃疡者34例(30.35%),其中胃体溃疡7例(6.25%),胃窦溃疡12例(10.71%),胃角溃疡15例(13.39%),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78例(69.64%)。溃疡分期:A1期38例(33.9%),A2期17例(15.2%),H1期22例(19.6%),H2期13例(11.6%),S1期7例(6.25%),S2期15例(13.4%)。2消化性溃疡不同年龄分层和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在不同年龄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脾胃虚寒是青年组主要证型,肝胃不和是中年组主要证型,脾胃湿热是老年组的主要证型,同时瘀血阻络证型在老年组中比例明显提高。3消化性溃疡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活动期和非活动期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5),活动期以脾胃湿热为主,其次为肝胃不和。非活动期溃疡以脾胃虚弱(寒)为主,其次为肝胃不和。4消化性溃疡各分期及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指标关系PGII水平在活动期和非活动期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5),PGII在溃疡活动期明显升高。PGII水平可作为预测溃疡复发的重要血清学指标。5消化性溃疡各分期及中医证型与舌苔脱落细胞凋亡指数关系舌苔细胞晚期凋亡指数和溃疡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5),舌苔细胞总凋亡指数和溃疡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5),非活动期溃疡晚期和总凋亡指数高于活动期溃疡,其中脾胃湿热组最为显著。结论:1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在不同年龄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脾胃虚寒是青年组主要证型,肝胃不和是中年组主要证型,脾胃湿热是老年组的主要证型,同时瘀血阻络证型在老年组中比例明显提高。2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和非活动期溃疡在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动期以脾胃湿热为主,非活动期溃疡以脾胃虚弱(寒)为主。3 PGII水平在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II在溃疡活动期明显升高,与溃疡的活动期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溃疡复发的重要血清学指标。4舌苔脱落细胞晚期和总凋亡指数在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活动期溃疡舌苔细胞晚期凋亡更为明显,脾胃湿热组尤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