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肾活检病理学在现今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了解病情演变以及探讨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2002年—2010年90例行肾穿刺活检术明确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病理诊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汇总,以探讨IMN的病理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以便于深入了解IMN的中医辨证客观指标,探索中医证型的现代病理学基础,并为微观辨证提供更多的科学资料,以及为IMN中医辨证提供现代病理方面的客观指标。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2002年—2010年90例行肾穿刺活检术明确IMN诊断患者的一般资料,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免疫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特点,明确病理诊断。再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参照南京会议、无锡会议(1996年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讨论会)精神,制定的慢性肾炎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再根据频数结果统计出我院90例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为IMN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应用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IMN的中医辨证分型、肾活检病理分期及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其具体的、内在的相关性联系。研究结果1.本组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年龄范围在16-74岁(均值±标准差为46.68±15.01),IMN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50-59岁。其中男性48例(占53.3%),女性42例(占46.7%),男女比例为1.14:1,经t检验P<0.05,提示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MN临床表现中,有57例(64%)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9例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10%),8例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9%),表现为尿检异常(如蛋白尿查因、血尿查因等)有13例(14%),其他(如慢性肾衰、水肿查因)3例(3%)2.本组90例IMN患者中,在病理分期上,Ⅰ期病变34例(37.7%),Ⅱ期病变50例(55.6%),Ⅲ病变5例(5.6%),有1例介于Ⅱ-Ⅲ期(1.1%),未见Ⅳ期病变。其中以Ⅰ期及Ⅱ期病变为主,占93.3%。病理表现上,除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这两个膜性肾病典型的病理损伤标志外,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变性、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肾小动脉管壁增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球性硬化出现频率较高。总体来看出现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为82例(91.1%)肾小管间质损伤者为80例(88.9%),出现血管病变者也较多为66例(73.3%),多数表现为小动脉管壁增厚。3.我院IMN的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其中本虚证均以脾肾气虚证60例(66.7%)及气阴两虚证18例(20.0%)多见,标实证以湿热证42例(46.7%)及水湿30例(33.3%)多见,标实证中84.4%的患者兼夹有血瘀证(P<0.05)。此外,除去血瘀证,本研究将其余不同病理分期间相同的证型进行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是我院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也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在本组资料显示中,本病发病率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其中IMN病理改变以Ⅰ期和Ⅱ期为主;在病理表现上,以同时出现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间质损伤及血管病变者(多数表现为小动脉管壁增厚)较多。中医证候方面,IMN均以本虚标实证为多见,本虚者以脾肾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为常见证型;标实者以湿热型及水湿型为常见证型,且大多数证型中兼有血瘀证(P<0.05),其中在最常见的Ⅰ期和Ⅱ期病理改变中,Ⅰ期IMN血瘀证较Ⅱ期少见,提示IMN患者分期越高,血瘀证可能性越大。故IMN中医辨证与其病理分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治疗上应注重以健脾益肾、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并酌加活血化瘀之品。本组资料显示,除去血瘀证,本研究将其余不同病理分期间相同的证型进行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