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合理的手术范围提供依据,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并经病理学确诊的Ⅰ型EC患者,所收集的EC患者均在本院行全面分期手术。通过对所收集的653例Ⅰ型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查阅、记录并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并对影响LNM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53例Ⅰ型EC患者,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PLNM)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PANM)共5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9%。单独出现PLNM的患者有3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5.3%;单独出现PANM的患者有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0.8%;同时出现PLNM及PANM的患者有1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8%。PLNM最容易出现的部位为闭孔淋巴结,转移率为7.7%。另外,闭孔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髂外淋巴结的转移与PANM相关(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肿瘤直径≥2cm、肌层浸润(Muscularinfiltration,MI)≥1/2、宫颈间质受累、糖类抗原125(Carbo hydrate antigen 125,CA125)≥35U/ml、宫旁或阴道受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atic vascular space infiltrates,LVSI)阳性、附件转移与Ⅰ型EC患者LNM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肿瘤直径≥2cm、MI≥1/2、宫颈间质受累、CA125≥35U/ml是Ⅰ型EC患者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对本研究中23例出现PANM的Ⅰ型EC患者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肿瘤直径≥2cm、MI≥1/2、宫颈间质受累、CA125≥35U/ml、宫旁或阴道受累、LSVI阳性、附件转移与PANM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LNM是I型EC患者PA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Ⅰ型EC的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低,其中闭孔淋巴结是PLNM的常见部位。2.Ⅰ型EC可直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盆腔淋巴结中闭孔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髂外淋巴结转移与PANM相关。3.低分化、肿瘤直径≥2cm、MI≥1/2、宫颈间质受累、CA125≥35U/ml是Ⅰ型EC患者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LNM是Ⅰ型EC患者PANM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