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枝花市彝族地区贫困的产生有自然秉赋和历史的原因,也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具备竞争力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低效使用和反贫困框架设计的不足。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和贫困文化的巨大效力成为贫困的内生根源,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攀枝花市彝族地区摆脱贫困的樊篱。
本文从攀枝花市平地镇迤沙拉村彝族群众贫困的现状和造成贫困的原因入手,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迤沙拉村的政府参与式反贫困措施的研究,探讨政府参与式扶贫开发与反贫困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政府参与式扶贫对反贫困的意义。并在现有扶贫机制和反贫困行动框架的基础上探索一种适合攀枝花市及周边少数民族乡镇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可供借鉴的反贫困意见。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概要阐述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目的以及相关贫困问题的研究动态和当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提出本文的论题,同时,梳理、归纳各学科视野中的贫困理论入手,探悉“贫困”的内涵,并选取切合彝族地区特性的分析框架与方法。
第二部分:迤沙拉村环境资源考察。介绍平地镇迤沙拉村自然环境、农业、矿业资源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及贫困状况等情况。
第三部分:迤沙拉村贫困状况考察。从经济来源、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劳动力文化素质等四个方面对迤沙拉村的经济状况进行考察,介绍迤沙拉村的贫困状况。
第四部分:迤沙拉村贫困原因分析。从水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繁、人力资本使用低效等三个方面对迤沙拉村的贫困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第五部分:政府参与式反贫困措施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在参与式反贫困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比较研究。得出正在进行的政府参与式扶贫的瞄准机制、框架设计、政府的执行能力等存在的问题。
第六部分:攀枝花市平地镇迤沙拉村反贫困的战略思考。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提出要在完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扶贫资金,培育“特”、“优”产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推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扶贫模式完善政府反贫困治理结构,实现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