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抗肿瘤药物应用于药物治疗包虫病,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内皮抑素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已获得了较可观的成效,因此,研究内皮抑素能否较好的抑制肝包虫病,成为其有效治疗药物,是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此次动物实验,探讨内皮抑素对感染人肝细粒棘球蚴的动物模型的干预成效和治疗效果,提供可参考的实验新数据。 方法:于无菌条件下,抽取医院内收集和确诊的肝包虫患者包囊的囊液,采取沉淀分离法分离原头节并于镜下观察其外型构造,配制称1.5×104个/mL原头蚴悬液,攻击并感染ICR小鼠,建造动物模型造模前,留置10只小鼠作为空白组,成功造模之后,把小鼠随机分2组。即本试验共分成3组:空白组:10只,非感染包虫原头蚴组,不进行药物干预;感染组:10只,成功感染后,一天一次(qd)于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内皮抑素组:10只,成功感染后,按10mg/kg体重,一天一次(qd)于腹腔注射内皮抑素注射液。给药2个月,解剖并处死小鼠,对其脾称重计算脾脏指数;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清中的包虫特异性抗体IgG、IgE水平;计数包囊,计算包囊抑制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的包囊变化;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纤维化;仪器AU400进行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的检测。 结果:内皮抑素组,剖检未见明显的囊壁挛缩、坏死的包囊,用药组与感染组的包囊相比未见明显区别。内皮抑素包囊抑制率:-3.75%,没有显著抑制继发感染包囊生长的作用(P>0.05)。内皮抑素组的IgG4、IgE与感染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Masson染色结果:本次实验内皮抑素组的肝脏组织胶原纤维显著增多,这表明内皮抑素对感染小鼠的肝纤维化无明显减轻作用。内皮抑素组与空白组、感染组相比,ALT与AST显著升高(P<0.05),提示长期使用内皮抑素可能会引起肝脏损害。 结论:顺利造模,将内皮抑素药物用于小鼠肝细粒棘球蚴的药物实验,得出内皮抑素对继发性小鼠囊型包虫病无明显的干预及治疗效果,且提示长期使用内皮抑素会引起肝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