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形成与初复治菌株及菌株耐药之间的关系;探究药物作用于相应耐药菌株后对该菌株生物膜生成的影响;为生物膜作为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以复杂系统模式生存的生物学基础寻找间接的实验证据。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43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作为研究对象。为验证初复治菌株之间成膜性是否有差异,将以上菌株分为初治组(31株,其中包括8株敏感株)和复治组(12株,其中包括2株敏感株)。为寻找成膜性与耐药程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耐药程度分为,敏感组(10株)、耐1种药物组(5株)、耐2、3、4、5种药物组(各6株)以及耐6种药物以上组(4株)。为验证药物对相应耐药菌株生物膜产生的影响,我们分别选取耐INH20株和耐RFP19株,根据是否加用药物分为加药组和非加药组。每株菌都经过复苏、增殖、成膜态培养等环节,最后用结晶紫染色吸光法进行生物膜的测定。结果:初治组与复治组生物膜产生量的OD595值均值分别为2.095±0.821和2.733±0.644,复治组高于初治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6)。生物膜的产生量与菌株耐药强度呈正相关(r=0.412,p=0.006),线性回归方程为Y=1.780+0.185X,散点图提示散点与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聚集性并不明显,对敏感组和各耐药数目组方差分析,p为0.004,而组间均值的多重比较除耐6种以上药物组分别与敏感组、耐1、2、4种药物组之间的p <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回顾性再分组{敏感组(10株)与耐药组(33株)、初治敏感组(8株)与初治耐药组(23株)及复治敏感组(2株)与复治耐药组(10株)}比较耐药性和成膜性的关系的数据探索后显示三组比较均提示相应的耐药组的成膜性均值大于相应的敏感组均值,但p值均大于0.05,未提示有统计学差异。INH (p=0.005)和RFP (p=0.002)均对相应的耐药菌株生物膜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可能是结核分枝杆菌以复杂系统形式在宿主体内生存的生物学基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产生可能是复治结核病发生的机制之一;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耐药程度与菌株成膜性相关及有差异;抗INH与RFP对相应的耐药菌株生物膜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目的:将肺部CT全部数据视为复杂系统呈现的一部分,开发可用于测量肺结核CT影像病理损伤量的计算机辅助算法,并在不同个体、组别和时间序列间进行初步评估、验证算法,为今后深入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从影像中心数据库中根据入选标准选取385人次的肺部CT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将样本分为健康组(Normal)、PTB组(PTB)、PTB合并糖尿病组(PTB+DM)和因结核病而死亡的死亡组(Death),此外将有不同阶段CT数据的5名患者数据集中为一组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根据肺结核肺部影像特征设计计算机辅助算法(CACTV-PTB),在全部CT资料中进行演算,每份CT数据得到LV和TV值,并进一步计算RLT和SRLT值。结果:LV和TV可通过CACTV-PTB进行计算,所推导的RLT和SRLT值可用于个体、个体间、群体间和时间序列分析之中。正常人的LV与TV为正线性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0.5+0.46X, R2=0.796, p <0.000。RLT在不同组的均值为Normal:4.01±1.04, PTB:3.66±1.26, PTB+DM:3.75±1.13,Death:2.22±0.5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CACTV-PTB可对肺结核CT数据进行处理计算LV和TV值,并推算RLT和SRLT值,该系列指标可以用于个体、个体间、群体间的比较,以及时间序列分析。得病初期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肺部病理损伤重于普通肺结核患者。目的:尝试提出“菌阴耐多药结核病(snMDR-TB)”(因本概念之前从未被正式提出,因此本部分标题和此处用引号加以标注,以表示本概念尚有待进一步的学术验证和探讨,同时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在后续的论文中将引号去除)的概念,从复杂系统科学的角度将菌阴耐多药结核病看做多因素关联的一种表型,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建立预测数学模型,初步评估菌阴耐多药肺结核在住院环境下的数量规模和比例。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病历数据库中以出院诊断包含“结核”且住院期间介于2009年到2013年的11950例患者信息中,经过入选标准筛选获得6977例研究样本。根据是否有MTB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为菌阳组和菌阴组,将菌阳组按随机化1: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两个亚组,菌阴组作为预测集。对训练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且建立预测数学模型。用验证集数据对预测数学模型进行ROC分析,确立临界值。应用预测数学模型对预测集数据进行演算评估。结果:发现了16项与MDR-TB的相关因素。预测数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敏感度=61.3%,特异度=83.3%)。在住院患者中snMDR-TB/全部患者为28.7%±0.02,snMDR-TB/SN-PTB为26.5%±0.03,snMDR-TB/MDR-TB为2.09±0.33。结论:snMDR-TB是MDR-TB的早期阶段或重要来源,可以尝试用数学模型预测的方法进行评估;snMDR-TB与MDR-TB的发展趋势整体平行,局部有时间延迟现象;如更好的控制MDR-TB需更加重视snMDR-TB,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