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点叉尾鮰自1984年引进我国养殖以来,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创汇的名优养殖鱼类,已在我国20多个省市推广养殖,每年产量达22万吨以上。随着产量的增长,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种质的退化,使得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全国各地爆发疑似病毒性的出血性疾病,给斑点叉尾鮰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分离病毒性病原,本研究从斑点叉尾鮰组织细胞系入手,建立了斑点叉尾鮰肾脏细胞系,并应用该细胞系针对斑点叉尾鮰出血病开展了病原学和疫苗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斑点叉尾鮰肾脏细胞系的建立: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细胞系,已稳定传代培养70多次,定名为CCK。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最佳培养基为M199,最适培养温度范围为28-32℃,培养基血清浓度为10%,此条件下CCK细胞的倍增时间约为38.9-41.0h。斑点叉尾鲴肾脏细胞的集落形成效率为74.16±3.54%,第9代传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58,第33代传代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2n=60。液氮冷冻保存6个月后的细胞经台盼兰染色检验,86.69±1.04%仍保持活性,细胞复苏后培养生长旺盛。通过对离体培养细胞的核糖体28S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与比对,表明该细胞系来源于斑点叉尾鲴。2.斑点叉尾鲴出血病的病原学研究:从湖北省一爆发出血病的斑点叉尾鲴鱼种养殖场分离到一株呼肠孤病毒,命名为CCRV-730.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即为斑点叉尾鲴出血病的病原。斑点叉尾鲴出血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部膨大,眼睛凸出,鳃盖、下颌、皮肤以及鳍条基部出血。用CCK细胞进行了病毒培养与分离,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呼肠孤病毒样颗粒以晶格状排列于细胞质中,直径60-70nm,提取病毒基因组总RNA,并用SDS-PAGE电泳分析其电泳型,克隆并测序了基因组S组节段基因的完整序列。将S组节段基因序列在NCBI基因库中进行比对分析,发现CCRV-730和水生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相似性最高,特别是和草鱼呼肠孤病毒873株(GCRV-873)相应片段的相似性高达99%~100%。这些结果表明GCRV-873可能在自然界发生基因变异,这些变异改变了其宿主专一性,扩大了宿主范围,使其成为斑点叉尾鮰的病原。3.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研究:以β丙内酯作为灭活剂,制备了斑点叉尾鮰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对疫苗的安全性、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以终浓度为0.025%(V/V)的β内酯于4℃灭活CCRV-730病毒液24h,即可达到理想的灭活效果,灭活疫苗的细胞感染试验与鱼体感染试验均证实病毒已被灭活,无菌检验显示疫苗无细菌污染,表明此法制备的疫苗安全性好。免疫保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在实验室条件下,规格为8~10cm的斑点叉尾鮰鱼种每尾腹腔注射0.2mL效价为105TCID50/mL的疫苗,可获得高达89.1%的保护力。池塘养殖试验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采用浸泡的方式免疫4~6cm小规格鱼种也可获得72.6%的保护力。上述结果表明,无论是通过注射免疫还是浸泡免疫,β丙内酯灭活疫苗免疫的斑点叉尾鮰鱼种能获得很好的保护力,此疫苗可在生产上进行广泛应用以预防斑点叉尾鮰出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