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话语分析方法,主要以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官方文件等大众语篇和其他非文学语篇作为研究对象,把语言的社会行为作为分析对象,注重分析语篇生产、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旨在透过语言表象,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本文采用费尔克劳夫(N.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理论,结合语料库翻译学的相关知识,对李克强总理的演讲英译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语料的原文及译文皆选自李克强总理在公开、重大的政治场合所发表的演讲,其内容代表着中国的政治立场,服务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重目的,并深受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演讲原文及译文的对比性批评分析,旨在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展示译者如何通过语言形式的变化来传播自身的意志和观点。本文研究发现:一、在语言特征上,和原文相比,译文中的情态动词数量显著增加,译文更倾向于使用中量值和高量值情态动词,较少使用低量值情态动词;以第一人称“我们”为例,译文中的人称代词数量显著增加;译文中名物化和被动化的频次也高于原文。二、在语篇效果上,与原文相比,中高量值情态动词的使用更好地传递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意志,澄清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增加的第一人称代词拉近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距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责任心和权威性;名物化和被动化则增强了译文的客观性和可信性,使译文更加简洁、易懂。译文服务于特定的国家群体,译文的上述语言特征变化源于译文所处的特定语境。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译文中体现的国家立场与原文稍有不同。本研究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提供了探索性的尝试,希望为同类研究提供积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