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德意日苏“四国联合”构想,是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日本曾经产生的一个奇妙的构想,即将苏联拉入德国、日本及意大利的法西斯阵营,结成德意日苏四国的联合,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形成对抗。这一未成现实的构想始终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该构想的产生、发展以及破产过程,探究其失败原因和实际影响,来考察1939-1941年德日苏三国间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本文除导论及结语外,主体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叙述德意日苏“四国联合”构想的起源。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后,德国原本的目标是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无奈德日同盟谈判的前景日益黯淡;苏德关系逐步缓和,苏德两国开始进行试探性的接触。1939年5月,德国彻底看清德日谈判无果的未来,正式将外交重心转向苏联;苏联也在英法苏谈判的僵局下逐步转向德国。最终,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给德日谈判和英法苏谈判带来致命打击,同时德意日苏“四国联合”构想也孕育而生。第二章主要关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针对其他三国所展开的“四国联合”宣传。这期间“四国联合”宣传主要以缔结“反英”阵营为目的,以“轴心国与苏联的和解”为主要形式。虽然德国的宣传暂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在进攻西线的计划下并没有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1940年6月前,苏德合作成为了维系“四国联合”可能性的唯一现实纽带。第三章主要论述法国败降后局势发展给“四国联合”构想带来的新契机。日本在南进政策的诱惑下与德意成功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中德日两国就苏联问题达成共识,使三国同盟条约成为“四国联合”的前奏。同时,苏德关系的再度恶化给“四国联合”构想带来新的阻碍。不过,各国在安定与利益的驱动下,仍旧积极为“四国联合”做出相关谋划。这一情况下,莫洛托夫访德便成为重要的抉择点。第四章主要论述“四国联合”构想的挫折与破产。莫洛托夫访德暴露了苏德间难以弥合的分歧,尽管苏联最后答应了德国关于缔结“四国联合”的提议,但它提出的条件远远超过了德国的承受范围。希特勒最终抛弃了这一构想,并决定启动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斯大林与松冈洋右试图以《日苏中立条约》来挽救“四国联合”构想与苏德关系,但覆水难收,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正式宣判了“四国联合”构想的破产。文章最后总结,在各国军事外交战略和利益交织的影响下,使得德日苏间似乎存在联合的可能,但是当它们走上谈判桌,却发现彼此间利益冲突远高于利益共享。表面上看,莫洛托夫访德对苏德关系和构想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以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法西斯国家永无止尽的欲望与野心。所幸,苏德战争爆发后,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最终走到了一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