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姆·谢泼德(Sam Shepard)是美国二十世纪后半期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作为外外百老汇最成功的剧作家,他十分重视主观意识与情感,在家庭剧中描绘了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然而,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与历史因素,与剧作者自己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谢泼德的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首先表现在剧作者对象征的使用。本文作者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从三个方面解读萨姆·谢泼德的《饥饿阶级的诅咒》与《被埋葬的孩子》。一)、《饥饿阶级的诅咒》与《被埋葬的孩子》中的家庭关系在《饥饿阶级的诅咒》与《被埋葬的孩子》中,萨姆·谢泼德给读者具体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关系,本文主要讨论父母之间以及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关系。父亲是生活的失败者,不仅不能承担起家长的责任,反而需要别人照顾。而母亲碰巧都具有无法抑制的利比多。由于韦斯顿与道奇不能履行家长与丈夫的责任,他们的婚姻关系已名存实亡。运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本文分析了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恋母情结中的父子矛盾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性幻想。二)、萨姆·谢泼德的生活经历与家庭剧《饥饿阶级的诅咒》和《被埋葬的孩子》的关系运用弗洛伊德传记心理学的理论,本文分析了谢泼德的家庭背景与其作品的关系。通过对剧作者家庭的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谢泼德家庭剧中的父子矛盾反映了剧作者与其父的矛盾。三)、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在《饥饿阶级的诅咒》与《被埋葬的孩子》中,萨姆·谢泼德通过象征等的运用,描述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饥饿阶级的诅咒》与《被埋葬的孩子》中,谢泼德运用美国家庭与平常的背景来比喻美国社会与美国文化。然后,谢泼德运用许多意象来暗示美国社会与美国文化是同样的紊乱。从集体心理的角度来看,《饥饿阶级的诅咒》是关于个人(这里指泰特一家)突然面对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经济力量的侵袭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泰特一家的逃避体现了美国人民要求恢复先前生活方式的愿望。在最后,泰特一家引申为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迷惘的美国人民永远追逐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被埋葬的孩子》中,道奇与哈利对过去的否认可引申为美国人民要埋葬诸如奴隶制度、种族屠杀、大萧条、越南战争等血淋淋的历史的愿望。当然,这种逃避与否认是不可能的。美国人民必须象文斯一样,不论其过程多么痛苦,接受过去与根源。只有这样,美国人民才能继续他们的梦并使国家再次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