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现象,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1996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崛起和快速发展时的经济社会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明显放缓。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卖方市场已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买方市场所取代,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完成,私有、民营及外资企业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市场竞争日渐规范化;加之政府微观经济职能的转变,金融机制的完善,使得乡镇企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严重阻碍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此时理论界许多人提出,乡镇企业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没有继续发展的必要;有的则建议把乡镇企业的名称改成“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这样不仅便于工商税务的统一管理,而且有利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但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建设要同乡镇企业相结合。2004、2005、2006年党中央连续三个1号文件都对怎样发挥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十分明确的要求。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和加强农民业转移培训等,指明了乡镇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工作重点。这说明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并没有结束,仍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从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出发,探索乡镇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内外部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历史的回顾,针对其发展过程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已有关于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研究的文献资料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对乡镇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找出在新形势下制约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困境,以寻求解决这些困境的有效措施。对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内涵从新进行了定义:将办在县域以下,以农民就业为主,承担支农义务,开发农村资源,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为目标,有效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的各类企业(国有和外商独资除外)都界定为乡镇企业。通过研究发现,新形势下中国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环境的制约。主要包括a.对乡镇企业发展观念的反复性。b.国家政策效应的弱化。c.融资环境的紧缩。d.国际市场需求方向的变化;(2)企业制度困境。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及管理制度,乡镇企业的制度困境则主要是产权主体不清、经营管理较为滞后;(3)乡镇企业创新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人才与技术困境导致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和乡镇企业制度创新意识不足;(4)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虽然逐步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调整和发展,但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5)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制约。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性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是企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6)环境污染困境。由于全球环境忧患意识的逐步深入,对于以自然资源为生产资料、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来说,持续发展的空间正逐步萎缩。针对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促进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首先优化生存环境,促进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1)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职能;(2)明确定位,理顺乡镇企业管理体制;(3)维护权益,优化乡镇企业政策环境;(4)加强指导,建立健全乡镇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其次,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要因企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第三,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三农”问题紧密联合:(1)产品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发展;(2)产业调整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相一致;(3)企业布局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互动发展。第四,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最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强社会监管,以减少资源浪费,缓解生产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