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分级有序介孔硅酸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ongya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酸镁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性,可以提供特异的分子场作用力,形成多种类型的吸附中心,在吸附分离领域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如何提高硅酸镁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进而提高其吸附性能,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水热法来构筑微纳米分级介孔硅酸镁,研究其对染料分子和铅离子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微纳米分层结构硅酸镁利用介孔二氧化硅SBA-15为模板,以氯化镁为镁源,通过牺牲辅助模板-水热法制备出微纳米分层结构硅酸镁。结果表明:硅酸镁具有微纳米复合结构,表面是由纳米片组成,片的厚度约为12nm,硅酸镁的比表面积为411 m~2/g,孔体积为0.45 cm~3/g,平均孔径为4.18 nm。微纳米分层结构硅酸镁对亚甲基蓝(MB)和罗丹明B(Rh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53 mg/g和227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符合朗缪尔吸.附等温模型。2.微纳米有序介孔硅酸镁通过蔗糖填充和碳化工艺,获得碳填充的介孔氧化硅SBA-15(C@SBA-15),并将其作为辅助模板和硅源,通过水热技术制备出微纳米有序介孔硅酸镁。结果表明:硅酸镁具有二维六方相介孔结构,微米结构是由纳米孔道和表面的纳米片构成,比表面积为283 m2/g,平均孔径为7.39 nm,孔体积为0.53 cm3/g,纳米片的厚度约为44 nm。微纳米有序介孔硅酸镁对MB的一次和二次吸附量分别为341 mg/g和203 mg/g,表现出较高的吸附容量、优异的重复利用效率和稳定性;对铅离子最大吸附量为417 mg/g。吸附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朗缪尔吸附等温模型,可以用韦伯-莫里斯内扩散模型描述。3.单分散微纳米介孔硅酸镁对含有表面活性剂的SBA-15进行原位碳化,获得分散性良好的C@SBA-15,并以此为模板和硅源,同时加入分散剂PEG200,通过牺牲辅助模板-水热法制备出单分散微纳米介孔硅酸镁。结果表明:硅酸镁的表面和沿着内部孔道都充满了片状结构,构成分散性良好的微纳米复合结构硅酸镁,其比表面积为424 m2/g,平均孔径大小为50 nm,孔体积为0.53 cm3/g;对MB的最大吸附量为208.5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吸附容量可以用朗缪尔等温吸附模型分析。实验表明这种以介孔氧化硅材料为模板和硅源制备的微纳米介孔硅酸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孔体积,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对有机阴离子染料和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并且作为吸附剂可以多次循环使用,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吸附材料。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身份安全认证的关注度逐步提高。手背静脉是人体的固有生物特征,由于手背静脉稳定的存在状态和非接触的采集方式使其在生物识别领域有着潜在
本文研究了一款应用于卫星通信的Ku波段Doherty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功耗在整个卫星通信系统中所占比例很大,并且在大信号工作下呈非线性特性,因此,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和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简称TuMV)是感染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Lssp pekinensis)的最重要的病毒之一。首先从EST(Expressed sequnce tags)中开发SSR(Simple
在真核生物中,大多数信号传导事件均受蛋白激酶所调节。通过对底物活性的修饰,蛋白激酶控制着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包括代谢、转录、细胞周期进程、细胞骨架重排,以及细胞运动、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毫米波识别(MMID)技术在安全检查,信息识别,医药样品等应用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全封闭结构,基片集成波导(SIW)具有高品质因数和低成本特性,应用于标签中具有较高的精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