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这个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学者,由于各种政治原因使得关于他的研究障碍重重。但是其对文学的贡献却不能被抹杀,仍在历史的舞台熠熠夺目。胡适一生翻译多达30篇左右诗歌,17篇短篇小说以及其它一些作品。他的新诗集《尝试集》和《尝试后集》中收录了不少代表性译诗。另外,他还翻译了众多西方短篇小说,试图以此改造中国小说,译有《短篇小说集》二集,易卜生《娜拉》等,并选择性地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的世界名著,为中国新文学提供借鉴。然而目前研究胡适翻译的人却甚少涉及语料库描述性研究,大多数研究仍止步于胡适翻译宏观层面。虽涉足其翻译微观层面,诸如,翻译方式、翻译心路历程等,但少有通过定量方式对胡适的诗歌翻译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研究作为翻译家的胡适,分析其在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同时运用描述研究方法,基于莫娜贝卡语料库研究中提到的翻译普适特征,论证胡适的翻译特征及策略。因此,本文建立了胡适白化诗歌翻译的小型语料。通过对语料进行标记和分析,论证了莫娜贝卡提出的翻译普适特征,同时找出了新的翻译特征。通过分析对比胡适的白化诗歌翻译语料,发现胡适翻译技巧与策略,即显化和简化,并对显化和简化进行了分类。同时提出此语料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其他时代的其他译者,有助于总结译者在翻译中的普适特征。最后从汉英语言差异、中西文化、译者时代背景分析了这一显化和简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其未来应用的可能。本文特色在于:首先,该课题对胡适诗歌翻译的研究,有益于翻译学科的建设。一方面胡适是五四时期白化运动的领袖,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胡适的诗歌翻译是胡适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其次,该研究从胡适白化诗歌翻译语料着手,进行大量实证描述研究。该语料翻译研究方法虽在1993年被莫纳贝卡首次提出,但却鲜有运用在胡适翻译研究。该论文不仅研究论证了莫纳贝卡提出的翻译普适特征(显化和简化),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翻译普适特征待后人考证;同时,研究课题中搜集了大量中央研究院胡适研究所的一手资料,对胡适研究时代背景(尤其是政治理念和胡适日记中缺失部分)的研究资料占有丰富;最后,研究课题可以发展为涵盖大量译者的语料库研究,能够更好帮助理解具有众多翻译家在不同时代具有开创性的翻译观点和翻译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的发展,加深对翻译的认识,为未来翻译事业提供借鉴,有益于翻译学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