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及目的:
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05年,估计有104,950新发结直肠癌,同年,约56,290病人死于结直肠癌。研究发现MAPK(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MAPK采用了进化保守的三级激酶级联形式传导信号:细胞受刺激后激活MAPK激酶的激酶(MKKK),进而激活MAPK激酶(MKK),MKK激活后通过双位点磷酸化MAPK。磷酸化的MAPK(p-MAPK)转入细胞核,通过转录调节相继激话即刻早期原癌基因(immediately-early oncogenes)导致细胞恶性转化。
MAPK主要有4条通路,即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应激激活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通路,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Big MAPkinase,BMK)/ERK5通路和p38MAPK通路。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是该系统主要和经典的通路。经典的ERK在双磷酸化功能域上有一Thr-Glu-Tyr(TEY)基序,由促有丝分裂的刺激因子如生长因子等主要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Ras通路起作用激活,ERK的活化被认为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恶性进展程度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建立此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靶向治疗,己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疗效,以FDA批准单克隆抗体cetuximab治疗晚期大肠癌为标志,预示着大肠癌进入靶向治疗新纪元。作为EGFR的单克隆抗体cetuximab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哪些结直肠癌患者(colorectal cancer,CRC)更适宜C225治疗,确定敏感的分了预测指标,最佳使用剂量、最佳联合方案、能否多靶点联合治疗等均需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比研究,尤其是哪些结肠癌患者适合分子靶向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它的EGFR抑制剂有gefitinib、erlotinib等,raf抑制剂有sorafenib,MEK的抑制剂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表明EGFR依赖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主要有RAS/MAPK,PI3K/Akt通路等。这些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和分化,促进肿瘤侵袭和远处转移。
本研究以磷酸化ERK为RAS/raf/MAPK通路活化的标志,观察RAS/raf/MAPK通路在ⅢB期结肠癌的活化状态及临床意义。这条信号通路在结肠癌中的深化研究,将有助于对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结肠癌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从临床应用角度探索p-ERK成为结肠癌预后分子标志物的价值。
2.材料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K在56例ⅢB期结肠癌组织中的磷酸化水平,深入研究ERK磷酸化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从临床应用角度探索p-ERK成为预测结肠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的价值。为大肠癌的病理诊断、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指标。
3.实验结果: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K 1/2在56例结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的磷酸化情况,发现ERK 1/2磷酸化出现于细胞浆和/或细胞核。在56例癌旁正常粘膜中,仅1例出现ERK磷酸化。与癌旁正常粘膜相比,结肠癌组织的高磷酸化状态占26/56(46.4%);无变化占29/56(51.8%);低磷酸化状态为1/56(1.7%)。
这提示我们正常结肠粘膜几乎无ERK磷酸化,而46.4%的癌组织处于ERK高磷酸化状态,且统计学有意义(*P<0.001)。用Log-rank法分析发现ERK 1/2蛋白磷酸化状态与患者年龄、性别、部位及病理分级无关。用Kaplan-Meier法分析观察到癌组织ERK磷酸化状态与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正相关关系,处于ERK高磷酸化状态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无变化者(Log Rank P=0.011)。患者年龄、性别、部位及病理分级与生存无相关性。ERK磷酸化状态是影响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后因子。
4.结论:
4.1 在ⅢB期结肠癌组织中,正常结肠粘膜几乎无ERK磷酸化,46.4%的癌组织处于ERK磷酸化状态,51.8%的癌组织ERK磷酸化水平无变化。处于ERK磷酸化状态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无变化者,提示ERK高磷酸化是ⅢB期结肠癌患者预后好的一个指标。
4.2 ⅢB期结肠癌组织ERK高磷酸化者预后好,提示在ⅢB期结肠癌组织中MAPK通路此时并不是控制肿瘤进展的主要通路,此时可能存在另外的信号通路控制肿瘤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