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受到耕地面积、种植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连作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部分作物在重茬后会出现连作障碍,对作物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均有,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建立的生物炭和炭基肥田间定位试验为依托,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处理1(玉米连作)、处理2(玉米-花生轮作)、处理3(花生连作)、处理4(花生连作+化学改良剂),处理5(花生连作+生物改良剂)。采集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到耕地面积、种植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连作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部分作物在重茬后会出现连作障碍,对作物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均有,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建立的生物炭和炭基肥田间定位试验为依托,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处理1(玉米连作)、处理2(玉米-花生轮作)、处理3(花生连作)、处理4(花生连作+化学改良剂),处理5(花生连作+生物改良剂)。采集2021年收获期土壤和植物样本,进行土壤肥力、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AOBamo A、nir S、nir K、nar G等功能基因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作物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分析,结果如下:(1)施用化学改良剂和玉米-花生轮作均能显著抑制土壤酸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与花生连作处理相比,玉米-花生轮作对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的积极作用突出,分别增加24.50%、108.16%;施用化学改良剂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效果突出,增加了19.91%~52.57%,施用生物改良剂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高效果突出,增加了18.18%。(2)长期轮作和施用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玉米连作、花生连作处理相比,玉米-花生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15.80%~81.88%;与花生连作处理相比,长期施用化学改良剂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分别增加35.67%和88.41%。与花生连作处理相比,施用生物改良剂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33.83%。(3)长期轮作及施用不同改良剂对作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长期轮作能提高花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与花生连作相比,玉米-花生轮作的花生根际多样性指数增加26.54%~42.27%,花生非根际多样性指数增加36.20%~51.09%。(4)对于细菌而言,有优势菌门变形菌门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长期轮作及施用不同改良剂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幅度为11.43%~16.49%;长期施用生物改良剂能显著增加花生非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幅为25.27%。对于真菌而言,担子菌门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玉米-花生轮作能显著减少花生根际土壤中致病真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M-PR处理的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较PC处理减少21.58%。(5)长期玉米-花生轮作花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nirK基因的Alpha多样性显著增加108.51%、122.92%;根际土壤中amo A、nir S基因Alpha多样性显著减少15.48%~37.97%。长期施用化学改良剂花生根际土壤中amo A基因和根际与非根际nir S基因的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16.12%~76.82%;花生非根际土壤中amoA基因的细菌的Alpha多样性显著增加。长期施用生物改良剂花生非根际土壤中amoA、nirK基因的Alpha多样性显著增加50.80%~65.37%。(6)与花生连作处理相比,轮作对土壤NH4+-N、NO3--N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改良剂均能显著减少土壤中NH4+-N含量。与花生连作的NH4+-N含量相比,施用化学改良剂处理减少35.30%,施用生物改良剂处理减少66.48%;长期施用化学改良剂土壤中NO3--N含量较花生连作处理显著增加42.06%。(7)长期轮作和施用不同改良剂能显著改变花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携带amoA、nir K、nir S和nar G基因的细菌的群落组成,花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携带amo A基因的亚硝弧菌属增加17.08%~184.40%、携带nir K基因的慢生根瘤菌属增加19.81%~111.09%,携带nir S基因的陶厄氏菌属的相对丰度34.11%~96.03%对丰度增加,携带narG基因Acidiphilium的相对丰度减少66.90%~85.44%。(8)长期玉米-花生轮作对花生荚果中养分累积的促进效果最好,较花生连作增加了39.29%~105.22%;长期施用化学改良剂处理花生茎叶中氮磷钾累积效果最佳,较花生连作增加57.90%~31.09%。长期采用玉米-花生轮作和长期施用改良剂均能提高花生产量,玉米-花生轮作对花生的增产效果更显著,与花生连作相比增加61.09%;不同改良剂对花生产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二者间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养分高效管理,以最小的环境成本生产更多的粮食,是我国正在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有关土壤供养分量的推荐施肥方法研究无法对田块的土壤供养分量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以土壤供磷量(PS)为切入点,揭示磷肥利用率(PUE)的主控因子和变异机制,寻找新的变异途径和规律,实现对磷肥利用率变化趋势的预测,寻找控制磷肥利用率的方法,构建磷素精确管理的指标与评价体系。本文基于2006年~2010年辽宁省
地铁隧道建设规模大、施工里程长,通常会跨越多个区域,难免会遇到含水量偏高的地层,若防水、堵漏施工不规范、管控不到位,接缝、孔洞等薄弱位置极易出现渗漏水,危及隧道结构的安稳承荷与使用寿命。文章结合实例全面探究了地铁盾构隧道渗漏水病害的具体成因并提出了防治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是影响全球变暖的关键因素。东北黑土开垦种稻后,不同种稻年限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水稻秸秆还田对黑土不同种稻年限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如何?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黑土不同种稻年限(0 a、12 a、35 a、62 a和85 a)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3C标记水稻秸秆示踪技术,采用室内淹水培养试验(温度为20℃,淹水层为1 cm),研究水稻秸杆添加(1%添加量)对黑土不
针对地铁站的现场实际情况,从围护结构的渗漏水和结构混凝土的渗漏水这两个方面,对渗漏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常见的围护结构和结构混凝土渗漏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阿特拉津作为一种典型除草剂,长期过量施用导致水体和土壤环境严重污染,同时对土壤中的后茬作物产生毒害作用。生物炭常作为一种吸附剂,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受原料种类、制备温度等因素限制,生物炭的吸附能力有限,通过改性可以增强生物炭的理化性质从而提高吸附能力。本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先后通过氯化锌活化以及壳聚糖负载,制备了两种改性生物炭Zn BC与CBC,系统的研究了这两种改性生物炭及其改良土壤对
辽南地区长期采用秸秆移除及单一旋耕的耕种模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限制了玉米的持续高产稳产。因此,本课题组于2018年在辽宁海城建立了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与氮肥用量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两年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一年深松+旋耕秸秆混合还田,简称两免一松(NPT);连续三年深松+旋耕秸秆混合还田,简称深耕混合还田(PT);旋耕混合还田(RT)。副区为:不施氮肥(N0);80%施氮量(N1
长期以来,“高投入则高产出”农业种植误区使我国耕地出现用养失调、土壤板结、水土流失等。耕地质量问题凸显,弱化了其持续稳定产出粮食的能力。因此,如何实现耕地用养结合受到学者们关注。保护性耕作技术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一条新的路径,相较于传统耕作模式,其是以农业机械设施为支撑,核心技术包括秸秆覆盖、免耕少耕、病虫草害防治等,具有保障土壤质量、保护耕地生态环境及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效用。但是,农户作为耕地直接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培肥材料,在很多研究中已经体现出对于土壤碳库、土壤养分释放和土壤生物学上的益处。但是,目前缺乏生物炭与传统土壤培肥材料(玉米秸秆、猪粪堆肥)的比较研究,尤其是缺乏长期定位试验支撑的相关研究。因此,为了比较生物炭与传统土壤培肥材料(玉米秸秆、猪粪堆肥)对于土壤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子的长期效应,开展了本项研究。选择生物炭的两种利用方式,即作为土壤改良剂直接施用和作为化肥缓释增效载
农业是万民之根本,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以化肥为主要保证,采用何种综合管理措施才能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不对环境造成过度污染变得尤为重要。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养分精确管理的目标,目前对养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虽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但缺少进行预测的方法,土壤供养分量和肥料利用率关系密切,改善肥料利用率实质上是控制土壤供养分量在最佳水平。本研究对2006-2007年东北地区主要玉米和水稻产区“34
在地铁车站和隧道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变形缝、施工缝等接缝在富水碱性地质条件下,容易出现渗漏水情况,严重影响施工和运营安全。为解决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混凝土接缝渗漏水的质量问题,结合工程实际采取防水新工艺、新材料:当地铁车站混凝土主体结构超长时,选取新型二道堵漏工艺,将变形缝的止水带中埋式改进为后埋式,另外把接水槽固定式优化为可拆卸式;隧道区间施工时,针对富水碱性地质环境,采用添加质量占比为5%石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