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鳞癌不同新辅助治疗模式对比及lncRNA分子模型在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预后极差。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已成为局部进展期ESCC的标准治疗模式。然而,新辅助治疗的最佳方案尚存在争议。目的:为了比较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y,NCT)治疗ESCC在围手术期结果、术后病理缓解情况和长期生存结局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ESCC制定新辅助治疗最佳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2018年间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NCRT或NCT联合食管切除术的ESCC患者资料。比较NCRT组和NCT组的基本临床特征、病理缓解程度、手术治疗情况、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亚组分析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matching,PSM)分析减少由于潜在的混杂导致的偏倚。结果:研究共筛选出344例符合条件的ESCC患者,其中NCRT组207例,NCT组137例。经过PSM分析共匹配出186例患者(每组各93例)。在术后病理缓解程度上,NCRT组的完全病理缓解(complete pathologic response,pCR)率明显高于NCT组(PSM 前:33.3%vs.5.8%,P<0.001;PSM 后:37.6%vs.5.4%,P<0.001)。在围手术期治疗结果方面,两组患者匹配前后的30天或90天死亡率相当,但NCRT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SM前:P<0.001,PSM后:P=0.0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PSM前:P<0.001,PSM后:P=0.026),尤其是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PSM前:P=0.001,PSM后:P=0.013)。匹配前两组之间的5年OS或5年RFS均无统计学差异(OS:P=0.369;RFS:P=0.527),但匹配后NCRT组具有生存获益趋势[OS:76.9%vs.59.3%,风险比(hazardratio,HR)1.5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0-2.82;P=0.110;RFS:58.6%vs.50.4%,HR1.72;95%CI 0.98-3.02,P=0.059]。多因素分析显示,无论匹配前还是匹配后,新辅助治疗后病理T分期(ypT)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N分期(ypN)都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NCT相比,接受NCRT的ESCC患者具有更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尽管NCRT组患者获得更高的pCR率,但两组患者在生存获益方面无明显差异。未来仍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比较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在ESCC中的治疗效果。背景与目的: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已经成为局部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cell,ESCC)的标准治疗模式,但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的完全病理缓解(complete pathologic response,pCR)率不足50%。而目前的策略还不足以预测ESCC患者新辅助治疗前的病理缓解情况。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来自中国多中心的食管癌人群进行分析,开发一种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分子模型,用于预测ESCC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pCR和生存结果。方法:首先对广州队列中28例治疗前内镜活检的肿瘤组织测序结果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的方法在北京队列发现组的30例治疗前内镜活检的肿瘤组织进行验证,筛选出pCR组与非pCR组差异表达的lncRNAs分子。然后对北京队列训练组中67例样本进行 Fisher 线性判别分析(Fisher’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FLDA),建立预测模型。再用一个北京队列内部验证组和来自郑州、安阳的外部验证队列来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同时,评估该模型对患者预后判断的预测价值。结果:从广州队列中筛选出12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并在北京队列发现组中进一步验证,筛选出6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最终通过北京队列训练组筛选出3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建立了一个基于3个lncRNA分子(SCAT1、PRKAG2-AS1和FLG-AS1)的预测模型。在北京队列训练组中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52,并在北京队列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队列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其AUC值分别为0.856和0.817。此外,风险预测的判别式得分是获得pCR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判别式得分越高的患者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我们开发了首个可用于预测ESCC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pCR和预后的lncRNA分子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在多中心ESCC队列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肝母细胞瘤可能相关基因的鉴定与筛选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性研究肝母细胞瘤的基因特征,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与筛选出可能与肝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方法GSE131329和GSE81928均来自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应用R软件Limma软件包对肝母细胞瘤与正常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用加权基因相关网络分析对2组基因网络特征的相似性进行分析,Cytoscape用于可视化和选择关键基因。关
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探讨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OSMS)辅助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摆位的效果,评估其相对传统激光线体表标记摆位的改善程度。第二部分探究了 OSMS结合深吸气屏气(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DIBH)技术对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其中包含对DIBH摆位精准性的验证;对D
研究背景胰腺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是预后最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高度侵袭、转移的特性以及对化疗的不敏感性,使其整体5年生存率仍不到1 0%。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十分特殊,表现为大量免疫细胞浸润,而癌细胞所占比例不足30%。近年研究表明,以TME为靶点可有效提高胰腺癌化疗的有效率,这也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在TME中构建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是心脏术后常见并发症,且对患者预后有不良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endarterectomy,PEA)后AK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年至2018年8月于阜外医院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按照肾脏
[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罕见亚型,决定其临床预后的遗传学因素尚不明确。目前尚没有MCL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整合研究,缺乏对疾病的整体认识。且MCL在临床及遗传学存在高度异质性,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也相差很大,基于遗传学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方法]该研究对134例MCL患者的152个DNA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WES)
目的:利用生成对抗式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s)算法,基于治疗前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生成患者治疗后的OCT图像,预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患者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
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carcinoma,PDA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易出现局部血管侵犯或远处转移,目前缺乏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血液标志物。循环肿瘤内皮细胞(circulatingtumor endothelial cells,CTECs)是指从受损的肿瘤血管脱落到循环血液中的成熟内皮细胞,作为评估预后、评价肿瘤血管形成能力及反映药物疗效的指标,已被应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既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F,IPF),也是多种纤维增生性肺病的病理基础。该疾病的特征是肺泡上皮遭受持续性损伤后结构被破坏,过度增殖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分泌过多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导致肺间隔增厚,肺间质重构,患者肺功能受损,最终呼吸衰竭。复杂的发病机制与有限的治疗手段使得肺纤维化病人预后
背景:目前关于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MIA)破裂危险因素研究较少,尚没有专门适用于此类患者的破裂风险评估模型;此外,对并存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相加效应是否会增加MIA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风险尚不明确。目的:1)收集MIA的多中心横断面数据集作为外部验证集验
背景和目的组织细胞病是起源于单核-巨噬系统的细胞异常聚集于组织、器官所引起的一类罕见疾病。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Erdheim-Chester病(ECD)和Rosai-Dorfman病(RDD)均属于组织细胞病。三种疾病的异常组织细胞均携带MAPK通路的激活突变,MAPK通路的持续性激活被认为是三种组织细胞病发病机制的核心。但三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存在着巨大差异,相似的突变类型造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