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病理变化为胃窦张力低下,运动减弱、减慢,排空延迟,致食物淤滞于胃窦内,而出现上消化道不适症状,影响糖尿病者的血糖控制。上消化道的不适症状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一定穴位对胃运动及胃液分泌有着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我们设想对于由糖尿病引起的胃功能障碍者针灸也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就是要明确电针疗法对DGP的疗效,了解胃排空功能改变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推断电针的作用机理,也希望能引起临床医生对治疗本病的重视。 本病发现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率约为46.3%~6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生理、病理及免疫等方面均有长足进展,检测指标及诊断方法不断完善,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高血糖症、自主神经病变起重要作用。 DGP属中医痞证的范畴,其病机多为消渴日久,痰、湿、瘀等阻滞中焦,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在治疗上,应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提高中焦的运化功能,恢复脾的升清、胃的降浊功能。 在临床研究中,我们根据导师们的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的成果,选取中脘、梁门左、天枢、胃俞、足三里诸穴,采用电针方法,与口服药物莫沙必利作随机对照,研究电针对DGP的临床疗效,其结果如下: 60例有临床症状并且胃排空率都小于52.8%的DG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采用电针疗法,结果痞证治疗有效率为60.87%,胃排空有效率为76.94%;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结果痞证治疗有效率为38.15%,胃排空有效率为74.13%。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中胃动素及胃泌素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DGP者血浆胃动素水平(P<0.01),治疗后两组血中胃动素浓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血中胃泌素平均浓度虽有下降,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也观察了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微量血糖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空腹血糖浓度和微量血糖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改善DGP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也加速胃排空,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药莫沙必利;电针有降低DGP者高胃动素血症和高胃泌素血症的作用。 实验研究中,采用链脲菌素造模,产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10周后分为电针组及模型组各15只,电针组给予电针中脘、胃俞、后三里的治疗。模型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同时设置15只不造模大鼠作为空白组。电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