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行小儿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可能损伤毗邻动脉的风险。
方法:选择行择期手术的患儿210例,年龄6m~12y、ASA分级Ⅰ或Ⅱ级,在全麻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后使用七氟烷维持麻醉深度,并保留自主呼吸。所有患儿均为平卧位,肩下垫一薄枕使颈部伸展,头转向左侧约40度。使用超声(横断面成像下)分别在右侧颈部的环状软骨平面(平面A)、锁骨上平面(平面C)及两平面之间的中间平面(平面B)检测患儿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判断并记录颈总动脉、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各血管的直径,评估行小儿颈内静脉穿刺时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误伤的风险系数。
结果:从环状软骨平面(平面A)至锁骨上平面(平面C),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的病例数逐渐增加,而位于外侧的病例数逐渐减少(P<0.001);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完全不重叠的病例数逐渐增加,而完全重叠的病例数逐渐减少;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状况(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完全不重叠)与所在平面相关(P=0.002)。从环状软骨平面至锁骨上平面,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逐渐分离。而且,三个平面间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逐渐降低,并存在统计学差异(F=7.53,P<0.001);锁骨上平面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显著低于中间平面(t=3.249,P<0.01)和环状软骨平面(t=3.463,P<0.01);中间平面与环状软骨平面比较,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无显著性差异(t=0.214,P>0.05)。因此,小儿颈内静脉的穿刺点越高、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越大。在环状软骨平面和锁骨上平面,右颈内静脉穿刺误伤椎动脉的风险程度与小儿年龄、身高和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在中间平面,右颈内静脉穿刺误伤颈总动脉的风险程度与小儿年龄负相关(P=0.02,回归系数的95%CI:-0.013~-0.001)。
在环状软骨平面(平面A)、中间平面(平面B)和锁骨上平面(平面C)三个平面,椎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外侧深部的比例分别为97.14%、99.52%和98.1%;多数患儿的椎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外侧,且三个平面间两者相对位置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从环状软骨平面至锁骨上平面,椎动脉与颈内静脉完全不重叠的病例数逐渐减少,而两者完全重叠的病例数逐渐增加,椎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状况(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完全不重叠)与所在平面相关(P<0.001);对于未重叠的椎动脉和颈内静脉,两者之间的侧方距离从环状软骨平面至锁骨上平面分别为0.28(0.16-0.52)、0.17(0.09-0.30)和0.17(0.07-0.29)cm。而且,椎动脉均位于颈内静脉的后方,随着平面下移,两者逐渐靠近。从环状软骨平面至锁骨上平面,椎动脉与颈内静脉的最小垂直距离分别为0.46±0.20、0.44±0.22、0.37±0.19cm;三个平面间椎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逐渐升高,并存在统计学差异(F=40.16,P<0.01)。锁骨上平面椎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显著高于中间平面(t=3.37,P<0.01)和环状软骨平面(t=8.87,P<0.01),中间平面高于环状软骨平面(t=5.52,P<0.01)。因此,小儿颈内静脉穿刺点越低、椎动脉损伤的风险越大。在环状软骨平面和中间平面,右颈内静脉穿刺误伤椎动脉的风险程度与小儿年龄、身高和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在锁骨上平面,右颈内静脉穿刺误伤椎动脉的风险程度与小儿体重正相关(P=0.002,回归系数的95%CI:0.023~0.097)。
结论:行小儿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在较高的平面穿刺可能更易损伤颈总动脉,在较低的平面穿刺可能更易损伤椎动脉。
方法:选择行择期手术的患儿210例,年龄6m~12y、ASA分级Ⅰ或Ⅱ级,在全麻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后使用七氟烷维持麻醉深度,并保留自主呼吸。所有患儿均为平卧位,肩下垫一薄枕使颈部伸展,头转向左侧约40度。使用超声(横断面成像下)分别在右侧颈部的环状软骨平面(平面A)、锁骨上平面(平面C)及两平面之间的中间平面(平面B)检测患儿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判断并记录颈总动脉、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各血管的直径,评估行小儿颈内静脉穿刺时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误伤的风险系数。
结果:从环状软骨平面(平面A)至锁骨上平面(平面C),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的病例数逐渐增加,而位于外侧的病例数逐渐减少(P<0.001);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完全不重叠的病例数逐渐增加,而完全重叠的病例数逐渐减少;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状况(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完全不重叠)与所在平面相关(P=0.002)。从环状软骨平面至锁骨上平面,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逐渐分离。而且,三个平面间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逐渐降低,并存在统计学差异(F=7.53,P<0.001);锁骨上平面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显著低于中间平面(t=3.249,P<0.01)和环状软骨平面(t=3.463,P<0.01);中间平面与环状软骨平面比较,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无显著性差异(t=0.214,P>0.05)。因此,小儿颈内静脉的穿刺点越高、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越大。在环状软骨平面和锁骨上平面,右颈内静脉穿刺误伤椎动脉的风险程度与小儿年龄、身高和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在中间平面,右颈内静脉穿刺误伤颈总动脉的风险程度与小儿年龄负相关(P=0.02,回归系数的95%CI:-0.013~-0.001)。
在环状软骨平面(平面A)、中间平面(平面B)和锁骨上平面(平面C)三个平面,椎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外侧深部的比例分别为97.14%、99.52%和98.1%;多数患儿的椎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外侧,且三个平面间两者相对位置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从环状软骨平面至锁骨上平面,椎动脉与颈内静脉完全不重叠的病例数逐渐减少,而两者完全重叠的病例数逐渐增加,椎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状况(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完全不重叠)与所在平面相关(P<0.001);对于未重叠的椎动脉和颈内静脉,两者之间的侧方距离从环状软骨平面至锁骨上平面分别为0.28(0.16-0.52)、0.17(0.09-0.30)和0.17(0.07-0.29)cm。而且,椎动脉均位于颈内静脉的后方,随着平面下移,两者逐渐靠近。从环状软骨平面至锁骨上平面,椎动脉与颈内静脉的最小垂直距离分别为0.46±0.20、0.44±0.22、0.37±0.19cm;三个平面间椎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逐渐升高,并存在统计学差异(F=40.16,P<0.01)。锁骨上平面椎动脉损伤的风险系数显著高于中间平面(t=3.37,P<0.01)和环状软骨平面(t=8.87,P<0.01),中间平面高于环状软骨平面(t=5.52,P<0.01)。因此,小儿颈内静脉穿刺点越低、椎动脉损伤的风险越大。在环状软骨平面和中间平面,右颈内静脉穿刺误伤椎动脉的风险程度与小儿年龄、身高和体重均无显著相关性;在锁骨上平面,右颈内静脉穿刺误伤椎动脉的风险程度与小儿体重正相关(P=0.002,回归系数的95%CI:0.023~0.097)。
结论:行小儿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在较高的平面穿刺可能更易损伤颈总动脉,在较低的平面穿刺可能更易损伤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