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是国计民生的基础。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研究唐代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可以加强唐代经济史的研究,深化对唐代社会的认识,而且可以为新时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代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旨在厘清“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说明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及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无专门研究唐代粮食安全的成果。只有一些学者在相关论著中有所涉及。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研究唐代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论述唐代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唐代粮食作物分布广泛。北方黄河流域多种麦粟,部分地区兼营稻作;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西南诸省多种植水稻,部分地方稻麦复种。耕地面积通过民间开发和屯田营田的方式得到了增加。由于生产技术在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加之水利建设成果显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粮食亩产量因地区和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均亩产达到一石以上。尽管在唐代289年间曾出现过歉收的年份,但总的来看,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农业发展成为唐代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唐代的粮食安全。第三章探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国家的粮食政策、粮食生产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饮食消费习惯等,甚至包括人们对粮食安全的认知程度,对粮食安全都有影响。唐代统治者对粮食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前提,粮食调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手段,粮食消费是粮食安全的必要构成。因而往往能够与时俱进,出台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各种措施。唐代前期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后期实行的两税法都为粮食生产和调控提供了政策保障。唐王朝给予百姓的耕地能够保证缴纳政府的赋税和自家的消费,但是现实与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狭乡的百姓所拥有的土地面积难以满足政府赋税和自身生存的需求。人口与粮食安全也有关系,人口数量决定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投入决定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人口规模决定了粮食消费总量。唐代人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迅速增长,但人口分布不均,加剧了粮食分配和消费中的矛盾,唐政府不得不大规模地调运粮食或迁移消费人口,以解决粮食困难。战争严重影响粮食安全。有唐一代,曾爆发了若干次争夺粮食的战争,也出现了若干次因战争引发的粮食危机。此外,自然灾害也是破坏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唐人总结了很多应对灾害和粮食短缺的方法,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粮食安全方面的隐患。第四章讨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各种措施。粮食安全应建立在粮食生产发展、粮食总量增加的基础之上。唐王朝实行以农为本、劝课农桑的重农政策,努力促进人口的自然增殖和非农人口的回归,减少政府对丁 口的劳役征发以保证农时不受干扰,颁布禁屠令以保护农业畜力,同时建立预防粮食危机发生的防范机制,保证国家手中掌握足够的粮食。此外,还鼓励社会存粮和百姓家庭存粮,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危机,缓解政府粮食压力。颁布多项赈济政策,通过对农户的救济迅速恢复社会农业生产力,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引导社会合理消费,节约粮食,形成生产、储藏、消费、再生产的合理模式。唐朝政府还采用疏通交通运输渠道增加粮食调拨能力,推广屯田营田缓解边军粮食供应压力,实行粮食籴粜以控制粮价平衡粮食供求关系,迁移消费人口以应对已经发生的饥荒等措施,保证粮食供应充足,预防和缓解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第五章阐明了粮食的各种社会属性,指出粮食充当国家税收、皇室供应、官吏俸禄、赈济物资的财政属性和作为军需品和外交媒介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对唐代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认为唐代推行了切实有效的巩固粮食安全的政策,拥有和谐平衡的人地关系和丰富多样的食物结构,人们的生活朴实节约,粮食的生产、消费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安全状态。最后总结唐代粮食安全给我们的启示,指出要重视粮食安全,培养国民的粮食安全意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建立完整的粮食仓储体系,提升国家对粮食的调控能力,实事求是,精打细算,走出粮食安全的种种误区,建立生产发展、产量稳定、储备充足、消费合理、人民幸福的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一是首次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唐代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弥补了前人研究之不足。二是对唐代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深入论述了唐代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了影响唐代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析了唐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总结了唐代在粮食安全方面留下的经验教训。三是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尽管有些观点并不一定很成熟,但会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