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导致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对冠心病行内科规范治疗无效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分流术(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CABG)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静脉血管移植后进行性的内膜与中膜增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粥样硬化,使静脉桥的10年堵塞率达到40%,其中60%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以解除狭窄、减轻症状。大量研究表明,在血管桥周围放置外支架可以减轻移植静脉新内膜的形成和中膜增生,防止静脉桥粥样硬化的发生,提高静脉桥的远期通畅率。根据外支架和移植静脉管径的相对大小,可将外支架分成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两类;根据其降解性又可分为可降解外支架及不可降解外支架;此外鉴于材料本身孔径的大小,还可将外支架区分为大孔外支架及微孔外支架。不同材质的外支架对抑制血管再狭窄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虽然人们对血管外支架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外支架的临床应用始终未能提上日程。究竟那种材料最适合用于制备外支架,以及制成何种厚度均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选择了多种不同性状的外支架,包括疏松的毛毡样结构的可降解支架、致密的涤纶外支架等,并根据材料的厚薄不同,制作了两种厚度的PGA外支架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对比希望能对这种新型的外支架材料进行初步评判,并对血管外支架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厚度的毛毡样PGA外支架与涤纶外支架对移植静脉管壁增厚抑制作用的大小,力求对这种新型毛毡样外支架材料进行初步评价,为临床寻求可行的外支架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同时也对血管外支架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材料和方法血管外支架:1、0.15mm可吸收聚乙醇酸补片;2、0.4mm可吸收聚乙醇酸补片;3、0.5mm涤纶补片。实验动物:健康成年杂种犬。方法:选取成年健康犬,根据外支架材料的不同分为对照组、0.4mm聚乙醇酸限制性外支架组、0.15mm聚乙醇酸非限制性外支架组、0.4mm聚乙醇酸非限制性外支架组、涤纶外支架组。分别于术后1、2、4、6、周各取相应组的标本进行形态学及免疫学检查,对比各组血管再狭窄及平滑肌细胞增生情况,从而比较不同外支架材料的优劣,并对血管外支架的作用机制作进一步探索。测得的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管壁厚度数据进行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Student-Newman-Keuls检验。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并以a=0.05检验水准进行双侧检验。PCNA数据采用非参数的Kruskal—Wallis H(多个独立样本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Nemenyi法手工进行两两比较,以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HE染色5组均可见内膜及中膜增生,内皮下细胞数增多,且随着时间延长而更加明显。支架组增生程度轻于对照组,第6周时差异更明显;在各支架组中,0.15mm非限制性PGA组的内膜及中膜增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0.4mm限制性PGA支架组的效果则相对较差,涤纶及0.4mm非限制性支架组则介于二者之间。各组对比发现,滋养血管在0.15mm非限制性PGA组中最为丰富,且穿透外支架与外围组织中的微血管系统相连,而对照组,涤纶组和0.4mm限制性支架组的滋养血管相对较少,且发育不成熟。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双染色见第1周时内膜和中膜以平滑肌为主,而到4周时可见管壁中出现大量的胶原纤维,在对照组中这些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而支架组中的胶原纤维排列则相对整齐,且增生程度较对照组轻。PCNA染色见术后1—2周,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迅速增多,达到高峰,主要分布于VG中膜近管腔侧与内膜,且在此期间阳性率始终明显高于支架组;术后4—6周,各组PCNA指数虽然减少,但对照组与同期支架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支架组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中膜。扫描电镜观察见术后6周0.4mmPGA组毛毡状支架间充满了凝固的渗出物,支架开始初步降解,失去力学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