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郊区化趋势迫在眉睫,城市的生态安全面临极大威胁。全国各大城市正面临土地资源枯竭、湿地功能下降、生态空间不足、能耗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发展瓶颈。如何协调生态安全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如何统筹城乡维护水源地、滩涂湿地、农林用地等资源的安全储备?这些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我们规划工作者的面前。土地利用以及城市生态空间体系中凸显的种种问题,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制度缺陷交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空间载体和作用对象的土地,其制度缺陷对所有制度缺陷起到了集中和放大的效应,所以土地制度对我国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护、优化具有特殊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生态空间问题形成的内在机制,着重从土地产权制度缺陷和土地管理制度不足的角度来逆向研究其对城市生态空间的负面影响,揭示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清晰地认识土地产权制度的内在弊病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层不足,从而为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实现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的目标。本研究的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构建了土地制度影响城市生态空间的分析框架,提出以城市外部生态资源充足、内部生态空间成系统的理想城市生态空间体系为目标,结合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的各自特点,整体采用基于缺陷的逆向论证、基于借鉴的对比论证方式,研究土地制度不足对城市生态空间的影响。第二部分,系统揭示了土地制度缺陷导致城市生态空间蜕化的动力机制,借以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透过一般的空间表现特征,甄别出土地产权制度不明晰、不完整、不稳定以及土地市场化改革不彻底(行政干预过度)和内在科学性的缺失、社会监管不力是导致城市生态空间问题孳生的主要制度性根源。第三部分,探索性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土地制度新的思路与方法,指出确保土地产权明晰、完整、稳定以及配置市场化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提高税收合理性和规划科学性是完善土地制度的关键,健全法制、加强社会民主监督是改善土地制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