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的菌种分布、鉴定方法、药物敏感性、毒性、以及同源性的特点,为探索白假丝酵母菌致病机制提供线索,对其流行病学检测、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方法1.菌株收集: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微生物室2011年-2016年临床无菌部位中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质控菌株为白假丝酵母菌ATCC90028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ATCC22019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保存并提供。2.三种鉴定方法学的比较:分别用科马嘉显色培养、MALDI-TOF MS和ITS测序三种方法鉴定经上述方法收集的白假丝酵母菌。3.体外药敏试验: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08年公布批准的适用于酵母菌的肉汤微量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M27-A3)参考方法检测其MIC。4.毒力表型特征分析:用含特定酶底物的平板(羊血平板、牛血清蛋白平板、卵黄琼脂平板),通过观察溶血环和沉淀环的形成,分别测定白假丝酵母菌的溶血活性、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磷脂酶活性,分析各毒力表型特征间相关关系,比较不同菌株和感染部位间白假丝酵母菌毒力表型特征差异。5.同源性分析:用MLST进行同源性分析,PCR扩增白假丝酵母菌七个管家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提交https://pubmlst.org/calbicans/进行比对,以获得每个基因位点分型及菌株序列型(ST型)。用e BURST V3和MEGA 4软件分析菌株的同源性并作图;用MALDI-TOF MS的MSP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白假丝酵母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作图。6.white-opaque表型转换:PCR扩增进行MTL基因分型,利用25℃,5%CO2 Lee’s Glc NAc固体培养基进行white-opaque表型转换,测定转换频率;用含特定酶底物的平板(羊血平板、牛血清蛋白平板、卵黄琼脂平板)测定转换前后白假丝酵母菌溶血活性、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磷脂酶活性的活性大小。7.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频数、百分比、中位数等指标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双侧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菌株收集:本次试验从微生物室共收集到白假丝酵母菌173株。年龄分布中以60-79年龄段最多,标本类型分布中以血液和引流液标本最多,科室分布中以重症医学科最多。2.三种方法学的比较:科玛嘉显色培养鉴定结果显示173株均为白假丝酵母菌,MALDI-TOF MS鉴定结果显示173株白假丝酵母菌只有125株被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ITS测序鉴定结果显示173株白假丝酵母菌只有125株被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3.体外药敏试验:125株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的敏感程度均较高,其中只有氟胞嘧啶发现耐药,耐药率为1.6%,其余均敏感。4.毒力表型特征分析:本研究中,白假丝酵母菌溶血性的阳性率为100%,均值为0.56±0.06,产蛋白酶阳性率为65.6%,均值为0.71±0.25,产磷脂酶阳性率为85.6%,0.81±0.12。三种毒力表型之间无相关性,不同感染部位的菌株之间毒力因子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同源性分析:本部分研究纳入的125株菌株,MLST分型共检出61个序列型(ST)型,根据e BURST分析,可分为5个e BURST群及9个单例。分别用e BURST V3,MEGA 4分析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各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较大。通过MALDI-TOF MS的MSP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各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较大。6.white-opaque表型转换:125株白假丝酵母菌中,鉴定出5株为MTL纯合型;125株均为white表型;125株中有26株成功进行了white-opaque表型转换,每株菌转换率大小不同,最高为8%。Opaque细胞的分泌型的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比white细胞高。结论三种鉴定方法中,科马嘉显色培养鉴定的准确率最低,但因其快速、简便、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MALDI-TOF MS对酵母菌鉴定准确率高,耗时少,成本低,值得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毒力较低,其毒力大小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源性分析表明,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较大。本研究中white-opaque转换率较低,white细胞转换成opaque细胞后Sap活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