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喉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早期诊断及正确及时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目前喉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主要依靠TNM分类。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是血管依赖性的,新生血管不仅为其生长提供充足的养份及排泄代谢废物,而且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凋亡是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调节多细胞机体的发生及内环境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不仅具有增殖异常,而且还存在凋亡异常,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通过提高肿瘤细胞凋亡率来抑制其生长及转移。近年来不少研究证实,肿瘤血管生成与其生K、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可作为估计肿瘤预后的重要独立指标。然而,关于喉癌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及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目前鲜有报道,且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喉癌组织中瘤内微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细胞自发性凋亡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血管生成、细胞凋亡与喉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喉癌血管生成与凋亡的相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喉癌血管生成及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判断喉癌的进展、预后及抗血管治疗提供依据。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材料与方祛 本实验采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1998年至2000年34例 住院手术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4例,年龄48-77岁,平均59.4 士6.2岁。声门型26例,声门上型7例,声门下型1例。高分化癌15例,中分化 癌 14例,低分化癌 5例。按UICC 1992年第四版第二次修订标准TNM分类,TI6 例,TZ 13例,T3 11例,T4 4例,术后病理证实有颈淋巴给转移 15例,无颈淋巴 结转移19例。术前未进行任何治疗c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以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喉癌组织中新生血管, 以VEGF多克隆抗体检测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于的表达,以原位组织脱氧核糖 核昔酸末断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断标记法(TUNEL法)检测肿瘤自发性凋亡的细 胞。高倍显微镜下观察TU’NEL、CD34、VEGF反应的结果,并计数各标本平均微 血管密度、VEGF及凋亡细胞阳性率,数据用均数土标推差(歹士s)表示。 所有资料在计算机上用SPSS10刀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 的统计方法有 I检验、X’检验、精确四格表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秩和相关 检验。 结 果 1.34例标本CD34均阳性表达,平均瘤内微血管密度为2150士8.87。统计结 果显示,喉癌瘤内微血管密度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无颈淋巴结转移 组平均微血管密度差异有极显著性(Prto刀1),高于与低于均数组颈淋巴结转移率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t 0刀5),两者显著正相关;高、中、低分化组之间平均微血 管密度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rto.01),T分期早期(TI+h)、晚期(T3+T4)之 间平均徽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2.VEGF高表达组(2—3级)与低表达组(0~1级)平均微血管密度相比差异 有显著性(Pwto.05),VEGF表达与IMVD成正相关。VEGF高、低表达组颈淋巴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转移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刀5)。 3.喉癌细胞自发性凋亡指数相差较大,从0%y.8%不等。统计学分析显示, 喉癌组织凋亡指数与瘤内微血管密度成明显负相关(r=-0.53,P<0刀1)。喉癌凋亡 指数与临床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 结 论 1.喉癌瘤内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预测喉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高IMVD 喉癌较低1**D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2.瘤内微血管密度与喉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分化程度高者其 平均微血管密度较低。瘤内微血管密度与临床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3.VEGF是重要的血管生成因于,可促进喉癌新生血管形成;VEGF表达高低 不能作为预测喉癌患者颈淋巳结转移的有用指标; 4 在喉癌的发展过程中,微血管的形成可抑制癌细胞的自发性凋亡,从而促 进肿瘤的恶性进展; 5.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