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高,国外统计有75%的育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此病,其中约5%的患者发展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即每年发作在4次或4次以上)。该病由于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患处有明显的不适感,故就诊率较高,尤其是RVVC因反复发作,治疗困难,对患病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而且该病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传染给性伴及新生儿。另外在阴道念珠菌培养阳性者中25%-40%为无症状携带者。因此,提高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水平,对保护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而欲达到此目的,揭示和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涉及病原菌和宿主两个方面,其中包括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毒力因子、药物敏感性等和宿主的抵抗机制以及发病的诱发因素等。本研究同时兼顾病原菌和宿主两方面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并侧重从病原菌的角度分析比较RVVC、VVC和无症状携带者分离菌的致病菌谱、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毒力因子-分泌型天冬蛋白酶(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SAPs)在患者体内的表达谱以及基因型特征。国内外研究均表明SAP的表达与对组织的侵入有关。同时复习国内外文献我们也发现对SAP的研究均局限在动物模型和实验室培养阶段,国内外均未见对体内SAP表达情况的分析,因此很难准确反映其在念珠菌病致病中的真实情况。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3组不同患者群体分离的菌株,从不同角度揭示VVC和RVVC发生的病因学机制,从而可能使我们更深入认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 首先,在3家医院进行了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每个病例均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通过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疾病相关情况,完成了流调表268份,包括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156份和健康对照者112份。经过分析总结使我们对国内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流行病学的现状和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该病的易感人群和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收集每个病例每次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并将一部分分泌物直接于液氮中保存。本实验将分离的菌株分成3组:无症状携带者(C组);阴道念珠菌病组(VVC组);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组(RVVC组)。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风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VC的发病可能与性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