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是我国的支柱能源,具有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作用。煤炭生产矿井的动脉是巷道,巷道的稳定性制约着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围岩的有效支护是巷道安全稳定控制的重要保障,其前提是现场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的实时测试和定量评价。传统室内岩体测试方法过程繁琐、周期长,难以测试现场真实环境下的围岩性质,尤其对于需要加强支护的破碎围岩,难以有效取芯进行测试。同时巷道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原位测试困难,且对控制破碎围岩常用锚注支护的效果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使得深部破碎围岩支护设计缺乏定量指标支撑,带有较大的经验性,支护设计优化滞后,是巷道破碎围岩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之一。如何实现巷道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的原位实时测试与定量评价是矿山巷道安全控制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难题。
  数字钻进测试技术是利用数字钻进装备对岩体钻进参数进行控制、监测和分析的技术。研究表明利用该技术进行岩体钻进得到的随钻参数与岩体强度参数及岩体结构特征具有相关性。该技术为巷道围岩的原位实时测试与定量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岩体随钻反演模型与方法的建立以及配套测试装备的研发是实现巷道围岩参数随钻实时获取与支护效果定量评价的核心,也是关键的科学与工程问题。以往基于数字钻进测试技术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多以统计和经验分析方法研究单类复杂形式钻头随钻参数与岩石参数的关系为主,未见基于数字钻进的矿山巷道围岩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设备研发、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证明了基于数字钻进实现巷道围岩力学参数原位测定、岩层界面识别、破碎范围探测及锚注效果定量评价的有效性,为巷道围岩安全控制与支护设计基础参数的随钻实时获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结果如下:
  (1)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研究
  设计研发了数字钻进解析钻头,利用解析钻头切削破碎岩体能量分析与上限法分析,得到了基于解析钻头的岩石切削能量与岩石切削强度理论解,建立了综合四类随钻参数的岩石UCS随钻反演模型(CDP-UCS模型)和岩石c-φ随钻反演模型(CDP-cφ模型),与基于实心解析钻头推导得到的DP-UCS模型、DP-cφ模型进行了对比,明确了随钻参数间及其对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响应机制,表明了利用数字钻进解析钻头随钻参数有效反演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可行性。
  (2)岩体数字钻进室内试验研究
  利用多功能岩体数字钻进试验系统(室内TRD系统)开展了完整岩石、分层岩体和注浆岩体的数字钻进试验,分析了数字钻进解析钻头随钻参数对岩石力学参数及岩层界面、破碎范围等岩体结构特征的响应规律,得到了不同水灰比与岩体破碎程度条件下随钻参数、切削能量和切削强度变化规律。岩石钻进扭矩、切削能量、切削强度均呈现随着岩石强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与随钻参数对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响应规律一致,验证了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的正确性,证明了利用解析钻头随钻参数进行岩层界面识别、围岩破碎范围探测和岩体注浆效果定量评价的可行性。
  (3)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系统研发
  研发了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系统(现场SDT系统),由导向钻进子系统、液压伺服子系统、监测控制子系统、测试辅助子系统等结构组成,可实现矿山巷道等地下工程围岩的原位数字钻进测试。该系统采用的数字钻进解析钻头和随钻参数控制范围与室内TRD系统相同,且与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相匹配,室内TRD系统的研究结论可为现场SDT系统进行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巷道围岩力学参数随钻测试与分区方法、巷道围岩结构特征随钻测试方法、巷道围岩锚注效果随钻评价方法。
  (4)现场SDT系统室内验证试验研究
  利用现场SDT系统开展了完整岩石层、破碎岩体层和注浆岩体层等不同组合分层岩体的室内数字钻进试验,现场SDT系统控制与监测性能良好;随钻参数在岩层界面处响应明显,基于现场SDT系统测试的等效岩石力学参数与室内压缩测试结果的平均差值率均小于15%,现场SDT系统具有识别岩层界面与测试岩体等效力学参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基于现场SDT系统测试的注浆后破碎岩体等效抗压强度为注浆前的3.5倍,比完整岩体低30.3%,现场SDT系统具有定量评价破碎岩体注浆加固效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5)深部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评价
  利用研发的现场SDT系统与建立的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以厚冲积层高应力深部矿井—万福煤矿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围岩数字钻进测试、钻孔窥视与取芯测试,得到了岩体裂隙、岩层界面与破碎范围等岩体结构特征,硐室围岩依据等效强度可划分为强度劣化区、强度恢复区和原岩强度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硐室围岩锚注加固方案设计与锚注围岩数字钻进原位评价,硐室围岩破碎区域锚注加固后的平均等效强度提高率为61.6%。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具有随钻参数快速测试、等效强度连续获取等优势,为围岩强度分区与支护设计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组合梁的研究历程已经十分深入,相应的组合梁的理论发展也非常丰富。主要的组合梁的理论分为:Euler-Bernoulli梁理论、Timoshenko梁理论和高阶梁理论。钢-混凝土组合梁常使用的则是Euler-Bernoulli梁理论。此外,常用的用来预测组合结构的模型主要分为:数值模拟、(半)经验公式和解析解等方法。  钢-预制带肋混凝土叠合板是一种叠合板组合梁的新尝试。它是使用的预制带肋的混凝土底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不可避免在恶劣的地形环境中进行施工,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盾构法施工为首选之法。随着盾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大城市中的地铁隧道、公路隧道等基本建设,应用范围拓展,隧道将穿越各种地层条件。其中富水砂性地层具有颗粒级配较差、孔隙率较大、流塑性差、内摩擦角大、黏聚力低、渗透性高等特点,当土压平衡盾构穿越该地层时,易发生“喷涌”现象和排渣不畅的施工难题,难以保证盾构机的正常掘
学位
隧道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施工过程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与挑战。隧道施工中经常会遇到断层、溶洞、破碎带等多种不良地质情况,容易引发突水突泥、塌方、卡机等工程事故。因此,采用隧道超前预报方法提前探明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处置措施与工程预案,对于隧道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超前预报方法是对探测数据进行成像分析,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根据成像结果确定探测目
学位
随着“一带一路”和新基建的提出,中国经济经历着高速度发展后进入平稳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随之而来对于公路工程以及跨江、跨海等新型基建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桥梁建设过程中新型科学技术与实际施工应用创新的高度浓缩,大跨度斜拉桥适用场所日益增多,整体造型日趋多变复杂。然而伴随着我国大跨度桥梁领域不断高速发展,现代桥梁工程建设面临“跨度大、净空高、风险巨”的难题。斜拉桥由于其“主梁结构合理、整桥跨度符合要求、对
学位
川藏铁路隧道极端复杂恶劣的施工环境使得建设风险非常大,传统以人力为主的施工方式会导致施工进度缓慢、效率降低,甚至无法开展,因此川藏铁路钻爆法隧道将大规模采用凿岩台车机械化施工。在此背景下,研究能够匹配机械化施工效率的超前预报方式对推动川藏铁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以凿岩台车钻头钻进破岩激发震源的隧道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该技术相比与传统预报方法相比能够在凿岩
学位
围绕盾构隧道建设安全问题,本文针对盾构隧道前方地层灾害源的信息感知与开挖掘进附近区域的动态施工安全评价和临界安全距离判识等难题,首先提出盾构隧道内三维地震波适用方法,进行现场试验探究与室外对比试验分析。通过改造盾构机体,发展现有信息感知技术,建立盾构隧道地质-气体信息感知装备与技术,分析地质条件与赋存气体匹配关系,实现前方地层灾害源感知信息联动。进而将感知信息指标进行量化并建立盾构隧道施工动态安全
学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交通隧道建设规模、数量和难度最大的国家。隧道建设过程中极易引发突涌水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以及恶劣社会影响。因此,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测是减少突涌水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远程实时监测方法,能够通过突涌水灾害演化过程中微震事件响应的差异性,为灾害提供前兆预警信息。因此开展微震监测技术研究对实现突涌水灾害的主动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突涌水灾害微震响应特
学位
内收折面式超高层建筑组合结构中的型钢混凝土斜柱是由十字型钢、剪力钉、混凝土和钢筋笼共同组成的受力构件。混凝土和十字型钢之间的连接强度制约着构件整体的受力和变形能力。在十字型钢表面合理的焊接一定数量的剪力钉可有效抑制型钢-混凝土界面滑移的延伸,保证型钢与混凝土同步受力、共同变形。本文利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带剪力钉的型钢混凝土斜柱局部和整体力学性能以及截面参数设计优化方法这两
经过“十三五”时期,我国已经成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十四五”时期,我国又将布局兴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当前与今后,在已经和即将修建的工程中,隧道与地下洞室施工建造的需求占比多、施工难度大、地质风险高;施工期间易发生突涌水等不良地质灾害,导致人员和设备的重大损失。因此,探测地下突涌水灾害源,预报前方可能发生的突涌水灾害是保障工程安全高效建造的关键问题,是
学位
突水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迈进,成为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实现道路上的一道阻碍。深入认识突水灾变演化过程及其灾变机理,是解决隧道施工安全防控难题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值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解决工程建设难题、再现地质灾害演化过程、揭示灾变过程中关键信息演化规律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也为科学认识隧道突水灾变演化过程提供了解决思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