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一种空间集聚现象,是伴随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经济增长。资本积累、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学习效应及劳动分工都是城镇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城镇又是学习效应、资本积累及劳动分工最优效率的区域,因此,城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空间集聚载体,城镇化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最持久、最强大的内生动力。城镇化不仅是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和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还对节约土地、环境保护和低碳化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凭借拥有的资源、交通和政策优势,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镇规模的扩张已接近瓶颈。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未来将成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力军,城镇数量和人口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将给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因此,分区域研究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将对全面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的"质"与"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综述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然后在分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现状的基础上,采用2000年至2014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化及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基于扩展生产函数,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深入探讨了我国及各省市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关系。本文首先将我国整体作为全样本进行了有关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然后按照2014年度人均GDP水平将全国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三个子样本,分别分析了各地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无论是全样本情况下,还是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划分的三个子样本的情况下,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均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结论,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分析发现,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别。按照回归系数大小依次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回归系数3.47,高于全样本情况下得出的回归系数2.97,高于经济发达省份情况下得出的回归系数2.85,高于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的2.12。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最明显,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为经济发达省份地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最后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为了让我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城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能够很好的发挥相互促进作用,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