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它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起来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交往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交往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社会历史转变的前提。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构建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思路历程,从生产实践来探索交往问题也为人们研究交往行为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从影响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思想源头谈起,分析了历史上各种交往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梳理为萌芽、形成、发展及晚年的深化四个阶段,并详细分析每一阶段的交往思想,以此来体现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涵盖面较广,交往范畴涵盖了一切的社会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现实中的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等各种共同体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上互相影响、互相约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统一。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而交往也使生产力得以保存,交往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交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个人丰富人际关系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制度演变的动力,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哈贝马斯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做了比较,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体系中,以“交往合理性”为核心,认为理解是交往合理性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并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而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则坚持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地位,即认为物质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交往同时又是物质生产的前提条件,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哈贝马斯则非常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对于我们确立正确的社会交往观念,推进交往实践手段的革命以及如何运用多种社会调控机制来促进人们积极、主动地开展交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交往的功能,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