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研究从修辞学的视角更多地转向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这种认知转向使得关于隐喻和转喻的研究迅速成为学界的热点,也使得隐喻与转喻和翻译仅限于修辞的关联扩展到了涵盖翻译过程在内的诸多方面。由于传统的隐喻和转喻修辞观,过去对隐喻和转喻的翻译研究仅局限在词句层面,过度纠结于隐、转喻翻译的形式和语义,而鲜少关注到译者翻译策略的抉择。认知科学介入以后,隐喻和转喻的涉身性基础被明确,隐喻和转喻也被上升到了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思维组织方式的高度,隐喻是人类“根据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而转喻同样也被重新定义:转喻是通过一个概念体(载体)到达同一ICM中的另一个概念体(目标体)的认知过程。被重新定义的隐喻和转喻拥有了更强有力的解释力,也使得它们与翻译有了更宽的接触面。本文尝试以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描写翻译学文本细读和认知路径选择分析法,以《红楼梦》的两个经典全译本中的回目、人名和诗歌为语料,考察了两个译本对于其中的隐喻和转喻表达的翻译,并基于隐喻图式——例示的路径选择,分析两者翻译决策的原因。通过实证研究,笔者进一步提出了隐喻和转喻的创造性翻译策略。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本文的研究背景是《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小说名著,其语言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是把诗、词、曲、歌、谣、谚、联、灯谜、酒令等集于一体,堪称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正是由于其极大的语言艺术成就,对其的翻译活动在历史上从未停止,其中英国汉学家霍克斯与闵福德的合译以及杨宪益与戴乃迭的合译最具代表性,接受度最高。这两个全译本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间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推介。接下来文章进一步介绍了研究内容——两个《红楼梦》经典译本对小说中回目、人名及诗歌中的隐喻和转喻的翻译及其策略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隐喻和转喻对于翻译创造性的允准和限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隐喻和转喻的创造性翻译策略。紧接着,文章引出了该研究的意义——为隐喻和转喻的创造性翻译提供参考途径,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更多的创造性可能,并进而为翻译过程研究和译者的培训提供参考。本章的最后一节阐明了研究方法,即描写翻译学的文本对比分析法和认知路径选择分析法。采用文本对比分析法是因为该方法摒弃了单方面依据原文来探讨翻译问题的思路,转而采取回顾性的视角,注重译文与原文的互动,重视译文的相对独立的系统性和可解释性,从而客观地描述隐喻和转喻维度上的文本关系。采纳认知路径选择分析法是因为该方法不会对译者产生影响,所以分析结果相对准确,并且该方法对于隐喻和转喻的翻译分析尤为适用。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译文对于同一译文的不同认知关系,从而确认创造性翻译的认知路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部分首先陈述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介绍了从第一代认知科学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认为认知的基础单位是“符号”,认知活动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对符号的一系列处理,人的认知活动可以被计算机模拟。这一阶段的认知科学挑不出“二元论”的范畴,认为身体和思维是各自独立的,人类的理解能力是独立于感知能力和身体体验的,把感知和概念分开,认为推理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不具备隐喻和转喻性。第二代的认知科学认为由于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推理来自我们的身体,“认知”的定义应该被拓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中,认知被认为是心理过程或结构,涵盖了视觉加工、听觉加工、嗅觉加工、动觉加工、记忆、情感、思维、语言等。心智不是一个独立于大脑和身体之外的存在,更不能独立于我们在世界上活动的知觉动觉系统。第二代认知科学还承认了认知的涉身性,认为我们集体拥有的生物能力,以及我们作为生物在环境中活动时获得的身体和社会经验。接下来笔者介绍了认知基础上的隐喻和转喻,陈述了它们从传统的修辞手段到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语义理解中所起的推理作用;回顾了隐喻翻译和转喻翻译研究的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顾了翻译的创造性研究现状。该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对《红楼梦》的版本和英译本进行了介绍,回顾了《红楼梦》的隐喻翻译研究和转喻翻译研究现状。第三章从理论上梳理了隐喻、转喻与翻译的创造性的关系,并分别陈述了意象图式——例示与翻译的创造性;隐喻与翻译的创造性以及转喻与翻译的创造性的关系。第四章主要围绕《红楼梦》两个经典译本对回目、人名以及诗歌的隐喻和转喻的处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章首先陈述了语料选择的理由,接下来便分条目对《红楼梦》的回目、人名以及诗歌的隐喻和转喻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回顾的方式确认了译者对同一原文的不同翻译认知路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隐喻和转喻对于相关内容翻译的允准和限制。第五章隐喻、转喻与翻译创造性策略:本章中根据第四章的对比分析内容,分别针对隐喻和转喻的创造性翻译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隐喻图式明晰化、偏倾隐喻图式——例示的等价代换、逆向构造隐喻表达以及范畴——范畴特征转喻图示的例示与翻译创造性、反问——否定转喻图式的多样化例示等。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本部分内容主要陈述了研究结论、研究价值与启示以及研究局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