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八世纪半最初的汉诗集《怀风藻》问世以来,富士山渐渐在汉诗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到了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变得固定化,即用芙蓉来指代富士山的用法成为了江户汉诗人的共识。但是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考察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对于探明日本汉诗和中国诗歌的受容关系,以及东亚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国诗歌的海外输出及逆输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由引言、富士山汉诗、芙蓉意象、富士山汉诗中芙蓉意象的成立理由、富士山汉诗中芙蓉意象的逆输入以及总结,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对先行研究进行了考察。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从富士山相关的史料记载入手,接着分析了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的定着。第二部分从芙蓉的起源和芙蓉的文化传播着手,分析了芙蓉文化的传播路径。接着考察了芙蓉意象和宗教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第三部分从分析中国各时代的芙蓉意象的变化入手,考察了用芙蓉代山的意象的定着,接着考察了该意象在江户时代固化成了富士山的代名词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举例考察了中国人对富士山的认识,阐述了中日文化交流中逆输入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结论。以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内容研究法等方法对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进行了考察。以芙蓉代山的用法最早出现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后随文化交流传入朝鲜,也因李白诗在日本备受关注而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在日本“和魂汉才”思想的影响下得以于江户时代固定形成了芙蓉指代富士山的用法。接着这种用法又通过文化的逆输入传播到中国、朝鲜。由富士山汉诗的芙蓉意象入手,可以窥探东亚文化交流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