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95例儿童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闭塞性支气管炎的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二科住院治疗并行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闭塞性支气管炎的患儿病历,共95例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分析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研究中的95例闭塞性支气管炎儿童,男61例,女34例。年龄16个月~15岁,平均年龄(6.33±3.5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95例儿童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闭塞性支气管炎的认识。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二科住院治疗并行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闭塞性支气管炎的患儿病历,共95例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分析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研究中的95例闭塞性支气管炎儿童,男61例,女34例。年龄16个月~15岁,平均年龄(6.33±3.51)岁。1~3岁儿童21例(22.1%),3~6岁儿童40例(26.6%),>6岁儿童34例(35.8%)。不同年龄段的闭塞性支气管炎儿童男孩居多,分别为13例、27例、21例。住院时间为3~40天,平均10.3±8.6天。2.临床表现:入院后儿童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咳嗽95例,咳嗽病程10天~12个月,咳嗽超过4周者共27例;发热76例,热峰最高达41℃,热程1~60天,中位数为10天;喘息21例。肺部查体以湿啰音多见,共62例(65.3%),其次呼吸减弱33例(34.7%),干啰音16例(16.8%)。3.病原学:急性期闭塞性支气管炎组60例儿童中以MP感染最多,共57例。病毒以腺病毒感染最多见,共11例。主要混合细菌感染情况包括MP混合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1例,MP混合流感嗜血杆菌1例,MP、CP混合肺炎链球菌1例,MP混合鲍曼不动杆菌1例,MP、CP混合恶臭假单胞菌1例,MP混合阴沟肠杆菌1例;MP、CP混合真菌感染情况包括MP混合烟曲霉菌2例,MP、CP混合白色念珠菌1例。慢性期闭塞性支气管炎组追溯病史明确病原感染17例,包括单纯MP重症感染10例,单纯腺病毒重症感染4例,MP混合腺病毒重症感染2例,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B19感染1例。慢性期闭塞性支气管炎病原描述不清的16例。慢性期组闭塞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中肺炎支原体8例,腺病毒和流感嗜血杆菌各3例,副流感病毒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肺炎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2例,单纯疱疹病毒、细小病毒19、巨细胞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各1例,其中6例儿童同时继发感染2~8种病原。4.免疫功能:41例儿童中6例(14.6%)儿童体液和细胞免疫紊乱,4例(9.8%)儿童单纯细胞免疫紊乱,2例(4.9%)单纯体液免疫紊乱。5.肺部影像学:95例患儿行肺部CT检查均提示存在炎症改变,纤维支气管镜提示闭塞段相应肺部CT:41例伴有肺不张或含气不良,23例伴肺部实变,21例伴胸腔积液,11例伴支气管扩张,7例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即通气不均、马赛克征。45例(47.4%)儿童同时具有上述2~3种影像学表现。6.支气管镜检查:闭塞部位以左肺下叶多见(47.4%),单发段和多发段两种类型比例相近。7.肺功能:41名儿童行肺功能检查,其中38例存在不同程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13.2%),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8例(21.1%),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7例(44.7%)。8例(21.1%)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包括3例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中度阻塞伴轻度限制通气功能障碍,其中2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3例肺功能正常。8.治疗:所有患儿给予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及对症处理。其中3例给予辅助呼吸支持治疗(2例无创呼吸机、1例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30例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15例静脉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支持治疗。41例根据肺功能情况指导肺康复治疗。9.转归及随访:95例儿童出院时症状及体征好转。出院后其中15例患儿于门诊复诊提示肺部CT炎症吸收、肺不张部分复张;1例再次感染后死亡、1例肺叶切除、1例转至结核病医院专科治疗。结论:1.儿童闭塞性支气管炎年长儿多见。2.引起闭塞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患闭塞性支气管炎后容易继发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流感嗜血杆菌感染。3.肺部CT表现不一,以肺不张、实变、支气管扩张、通气不均、马赛克征为主。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闭塞性支气管炎诊断的主要标准为支气管镜检查。
其他文献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急性再灌注和再通,但缺血部位血流再通后会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脑组织损伤。细胞型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PrPc)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PrPc可以刺激神经突的生长,抑制氧化应激依赖性的细胞死亡,并促进抗凋亡信号,对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ucleo
背景:脑血管疾病在当代社会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疾病,在人群中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其发展过程包括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的迁移和增殖、炎症细胞在病变血管的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包括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斑块结构包括脂质核心、纤维帽、胆固醇结
目的:高血糖与行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本研究探讨了入院血糖(admission blood glucose,AB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等血糖指标对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患者3个月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329例接受机械血栓切除术治
目的:调查新诊断成人DM患者中LADA的占比情况,分析LADA和T2DM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点及验证当前LADA临床诊断模型,以便及早进行筛查及干预。研究方法:经知情同意后,纳入自2015.03-2019.02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病程≤1年,年龄18-75岁的DM患者,男女不限,收集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其他疾病史、个人史),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质指数(BM
目的:本研究以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旨在明确以下问题:(1)检测炎症消散因子消退素D1(Resolvin D1,Rv D1)、促炎因子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等脂质介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随时间及治疗方式变化的表达;(2)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 C)在急性期脑梗死中是否通过影响炎症消散
目的:横断面研究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低氧诱导通路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及与临床资料相关关系,分析其与疾病进展、肾性贫血、促红素低应答等相关性,为临床预测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招募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病内科住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长期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整体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已行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非
本文把研究范围锁定在埃及高校汉语教学领域,把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看作一个系统,选取该系统内有代表性的五所世俗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访谈、田野体验调查等方法梳理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的国别现实背景和埃及高校汉语教学的宏观、微观现状及特点,最后采用宏观系统分析法总结埃及高校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
研究背景与目的:rt-PA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个月的无残障独立生存率。与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相比,经rt-PA治疗的患者出血转化的风险更高,但这并不妨碍患者的总体获益。除了已知的出血转化的预测因子外,有动物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出血转化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仅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有研究表明较高的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随着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开始出现药物抵抗等现象,因此,个体化用药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替格瑞洛,是一种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途径的血小板
目的:维生素D(VD)缺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癫痫的发病机制。而中国北方癫痫患儿普遍缺乏VD。本研究在癫痫患儿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基础上,探讨VD添加治疗对癫痫疗效的影响,以期对中国北方癫痫患儿添加VD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科门诊的77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均给予常规AEDs治疗,其中42例添加VD治疗的患儿为VD添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