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动构式是一种句法和语义的错配现象,具有鲜明的特征,是近年来句法研究关注的前沿问题。当前针对中动构式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明显的欠缺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众多学者对于中动构式的界定标准不一,比附英语研究的框架来研究汉语,关于中动构式的定性混乱,等等。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中动构式本质的认识。而且,当前针对中动范畴的研究多集中探究英语、汉语的中动构式,以及关于英汉中动构式的对比,多为较为零散的个案研究,系统性尚待加强。另外,中动语义作为跨语言普遍存在的现象,韩语的中动构式如何界定、具有哪些个性,和汉语的中动构式又有哪些异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仍需进行进一步地考察。本研究以对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言研究学派相关文献的梳理为基础,具体指出目前研究中的问题与局限,采取功能主义的研究取向,借鉴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语法化理论、库藏类型学等经典理论,采用演绎法、归纳法、对比法、“三个平面”等研究角度和方法,结合大量语料库真实语料,对现代汉语中动范畴进行专门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中动范畴的典型性特征,并对现代汉语中动范畴进行界定和分类,并将中动范畴与其它类似的句式进行比较。接下来,从“三个平面”角度对现代汉语中动范畴内部成员的句法表现和语用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并对修饰成分都表示难易义的两类中动构式进行比较。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也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汉语中动范畴语法化演变路径和发展脉络,并对汉语中动范畴的语法化动因进行分析,通过参照其他不同类型语言中动语义的表达形式,确定中动范畴的根本属性,对中动范畴的认知动因进行解释,发现语言表象下蕴含的深层规律。本文得出结论如下:首先,中动不是一个单一的构式,也不是形态范畴,而是一个跨语言普遍存在语义范畴,在这个范畴下,有一系列构式成员共同表达中动语义。汉语中存在表达中动语义的中动构式。第二、中动构式的成立需满足施事隐含、类指性、主语责任性、影响效应、情态性、附加语成分等特征。中动构式义为:由于NP的内在属性,使得任何人在V-NP的时候,都以修饰成分的状态或者方式发生。中动构式与被动句、受事主语句、“V得+补语”结构、作格句、难易句等都存在显著差异。第三、汉语的中动范畴包含两类构式:“NP+V起来/着+修饰成分”和“NP+助动词+VP”。这两类构式形式上采取两种不同的编码手段,在表义上存在互补。两类构式形式上的不同决定了功能上的差异。“NP+V起来/着+修饰成分”的“V起来/着”和修饰成分是述补关系;“NP+助动词+VP”的助动词和“VP”是状中关系。两类构式都可以表达难易义,但是二者在构式成分限制条件、篇章结构、对举形式、语体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第四、汉语中动范畴中,构式“NP+助动词+VP”最早出现,其“助动词+VP”是一个向词汇化发展的动态结构。随着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NP+V起来/着+修饰成分”构式也随之产生。两类构式词汇化、语法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隐喻转喻、类推、韵律等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中动是一种寄生范畴。综观世界不同类型语言的中动构式,中动范畴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形式标记,中动语义需寄生在已有宿主结构之上。汉语中动构式“NP+V起来/着+修饰成分”和“NP+助动词+VP”分别通过其构式内部显赫范畴动趋式和助动词的功能扩展来实现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