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地黄种栽质量标准的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_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种栽的质量标准;研究不同等级地黄种栽的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地黄种栽分级对地黄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方法:调查地黄主产区种栽现状,收集和整理地黄种栽,根据测量地黄种栽长度、重量、断面直径、芽眼数和种栽/亩用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其进行K-Mean cluster聚类分析;运用酶联免疫法对测定不同等级种栽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进行比较;采用大田试验,测定不同等级地黄种栽在不同时期农艺性状:叶长、叶宽、叶片数、叶面积、株高和株幅;生理特征:用愈创木酚动力法测定叶片和块根中POD酶的活性、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干燥称量叶片和块根的干物质量;活性成分: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用 HPLC 测定叶片和块根中的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   结果:   第一部分 通过怀地黄主产区武陟、温县和孟州种栽现状的调查,发现药农对种栽的质量关注度不高,大多依靠个人种植经验,尚无地黄种栽质量的统一标准。   第二部分 建立了地黄三个等级种栽的质量标准:一级种栽的长度 2.0~3.5cm,重量≥2.5g,断面直径≥1.0cm,芽眼数3~9个,种栽/亩≥41.7Kg;二级种栽的长度3.5~5.5cm,重量0.8~2.5g,断面直径0.5~1.0cm,芽眼数9~16个,种栽/亩13.3~41.7Kg;三级种栽的长度>5.5cm,重量<0.8g,断面直径<0.5cm,芽眼数>16 个,种栽/亩<13.3Kg。三个等级种栽的三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含量的关系均为:一级种栽﹥二级种栽﹥三级种栽。   第三部分 不同等级种栽在出苗率存在差异:一级种栽﹥二级种栽﹥三级种栽。对不同等级种栽整个生长发育期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次生代谢产物的观察测定后发现:叶长、叶宽均在 7 月份达到最高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叶片数呈缓慢升高趋势;叶面积在7月下旬前快速升高,8月下旬到9月下旬再次快速升高;株高在7月下旬份达到最高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株幅呈缓慢升高趋势;叶片干物质量 7 月下旬达到最高后缓慢下降;块根干物质量在整个发育期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在整个发育期相对比较稳定;叶片中POD酶活性呈现―S‖型趋势,7月旬最低;块根中PO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叶片中多糖的含量在整个发育期变化不大,块根中多糖的含量在 8 月下旬达到最高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叶片中梓醇的含量在变化不大,收获期含量达到最低;块根中梓醇含量呈缓慢升高趋势,收获期含量达到最高;叶片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呈现出―M‖型趋势,收获期达到最低;块根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呈现先快速升高,后快速下降的趋势,收获期达到最低。比较三个等级种栽:8月下旬前的叶长、叶宽、叶片数、叶面积、株高、株幅和叶片干物质量明显低于一、二级;三级种栽的块根干物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在整个时期的增长都明显低于一、二级;一级种栽在整个时期POD酶的活性都是最低且波动较小,三级种栽在整个时期的活性都最高。   第四部分 收获期地黄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即一级种栽﹥二级种栽﹥三级种栽,一级种栽产量比对照高 18.7%,二级种栽和三级种栽的产量分别比对照产量低 30%, 51.2%。;而不同等级种栽所产地黄的水溶性浸出物、多糖、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叶长、叶宽、叶片数、株高、株幅和叶面积与块根的干物质量、多糖和梓醇的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叶片POD酶活性、块根POD酶活性、叶片多糖的含量、叶片梓醇的含量、叶片和块根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不同等级种栽种植的地黄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特性、生理特性和次生代谢产物均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等级种栽所产地黄的产量和质量结果可以证明三个等级种栽划分是科学的,故种植地黄建议选择一级种栽的长度2.0~3.5cm,重量≥2.5g,断面直径≥1.0cm,芽眼数3~9个,种栽/亩≥41.7Kg;二级种栽的长度3.5~5.5cm,重量0.8~2.5g,断面直径 0.5~1.0cm,芽眼数 9~16 个,种栽/亩 13.3~41.7Kg;地黄种栽质量标准的建立为地黄的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其他文献
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us)为锦葵科秋葵属植物,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或栽培,首载于《嘉佑本草》。其全株皆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对肾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迄今为止已发现黄蜀葵中资源性成分包括黄酮类、多糖类、有机酸类、纤维素类以及长链烃类等化合物。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黄蜀葵的利用和报道大部分集中于花和
研究目的:   心肌缺血性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MI)是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猝死因为之一。研究防治心肌缺血损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荨麻(Urtica fissa E.Pritz.)亦称裂叶荨麻,为荨麻科荨麻属植物,是我国常用的民间药和民族药。近年来荨麻属植物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注意,国外对同属的大荨麻
细菌通过产生信号分子来感知环境中自身与其他细菌的数量。当信号分子浓度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达到一定阀值时,整个细菌群落就会在群体水平上作出基因表达的调整,从而使细菌作出适